問題已開啟
(普通問題)
BBU和RRU之間用饋線連接還是光纜連接?
• 有沒有中興BBU.RRU詳細資料呢 2019-10-22
• 為什么基站的天線板子發(fā)射信號要靠RRU和BBU? 2019-03-05
• RRU是什么,有什么用,BBU是什么,有什么用,區(qū)別是什么? 2019-01-12
• L/W共;臼BBU+RRU都是一樣的嗎 2018-12-12
• 不共BBU、RRU的GSM小區(qū)和TDL小區(qū)能否共用一根天線?若可以的話需要什么條件? 2018-09-12
• BBU和RRU之間有幾種線,線的名字都叫什么? 2018-08-24
• BBU和RRU之間有幾種線 2018-08-24
• 一個新建站新增L1800L2100U2100, 要求L1800L2100做載波聚合;如果開料,2個BBU6個RRU夠用嗎 2018-06-21
• 為什么基站的天線板子發(fā)射信號要靠RRU和BBU? 2019-03-05
• RRU是什么,有什么用,BBU是什么,有什么用,區(qū)別是什么? 2019-01-12
• L/W共;臼BBU+RRU都是一樣的嗎 2018-12-12
• 不共BBU、RRU的GSM小區(qū)和TDL小區(qū)能否共用一根天線?若可以的話需要什么條件? 2018-09-12
• BBU和RRU之間有幾種線,線的名字都叫什么? 2018-08-24
• BBU和RRU之間有幾種線 2018-08-24
• 一個新建站新增L1800L2100U2100, 要求L1800L2100做載波聚合;如果開料,2個BBU6個RRU夠用嗎 2018-06-21
問題答案
( 14 )
光纖連接,BBU跟RRU通過一根光纖連接,RRU與天饋通過6根短饋連接.
回答者:
panyuboy
回答時間:2009-06-18 10:59


光纖連接,BBU跟RRU通過一根光纖連接,RRU與天饋通過6根短饋連接.
回答者:
panyuboy
回答時間:2009-06-18 11:04


現(xiàn)網(wǎng)BBU跟RRU通過一根光纖連接,I/Q復用,饋線損耗太大了
回答者:
hp5460
回答時間:2009-06-18 11:44


大唐的144A是光纖連接,09A是電纜連接的
回答者:
xiowang
回答時間:2009-06-18 13:04


華為的DBS3900中BBU跟RRU通過一根光纖連接
回答者:
lijinpeng88888
回答時間:2009-06-18 13:20


所有廠家的BBU和RRU都是通過一根光纖連接。饋線是用在RRU和天線之間,共9根。
回答者:
lamchunhuii
回答時間:2009-06-18 13:52


答:BBU和RRU間通過光纖進行連接,相比采用電纜連接的普通基站可以較大地降低饋線的成本和工程施工難度。但是,目前BBU和RRU間只能通過裸纖進行連接,BBU可同時連接的RRU數(shù)量有限且連接距離只能局限于樓頂?shù)綐莾。BBU和RRU之間通過光信號通信,相比傳統(tǒng)的大量電纜饋線到塔頂?shù)姆绞骄邆湟韵聝蓚優(yōu)點: (1)解決了線纜復雜、施工難度大的問題;
(2)BBU和RRU分離,組網(wǎng)靈活方便,解決了機房、電源等多種難題。
通常BBU和RRU間采用光纖直連承載,然而經過分析,在BBU:RRU為1:N的應用場景下,用粗波分設備組網(wǎng),以波長替代裸光纖將節(jié)省大量光纖資源,對2G網(wǎng)絡中已鋪設的光纖實現(xiàn)利舊復用,使網(wǎng)絡具有良好的擴展性。此外,避免了在密集城區(qū)鋪設新光纜,保證網(wǎng)絡快速建設。圖2和圖3分別顯示了在宏基站、微基站應用環(huán)境中,光纖直連及粗波分方案的應用效果對比。

圖2 宏基站“BBU+ RRU”通信環(huán)境下應用效果

圖3 微基站“BBU+ RRU”通信環(huán)境下應用效果對比
BBU+RRU多通道組網(wǎng)方案作為3G覆蓋的主流解決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將基站的基帶部分和射頻部分分開:射頻部分可以靈活地放置在室內任何地方,基帶池(即BBU)集中放置使基帶可以共享,基帶池通過光纖與分布于建筑中的射頻拉遠單元(即RRU)連接,單小區(qū)可以支持1~8個通道(RRU)。BBU+RRU共2G室內覆蓋系統(tǒng)工程改造簡易,共用改造方案如圖示意:

BBU+RRU共2G室內覆蓋系統(tǒng)工程改造方案
(2)BBU和RRU分離,組網(wǎng)靈活方便,解決了機房、電源等多種難題。
通常BBU和RRU間采用光纖直連承載,然而經過分析,在BBU:RRU為1:N的應用場景下,用粗波分設備組網(wǎng),以波長替代裸光纖將節(jié)省大量光纖資源,對2G網(wǎng)絡中已鋪設的光纖實現(xiàn)利舊復用,使網(wǎng)絡具有良好的擴展性。此外,避免了在密集城區(qū)鋪設新光纜,保證網(wǎng)絡快速建設。圖2和圖3分別顯示了在宏基站、微基站應用環(huán)境中,光纖直連及粗波分方案的應用效果對比。


BBU+RRU多通道組網(wǎng)方案作為3G覆蓋的主流解決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將基站的基帶部分和射頻部分分開:射頻部分可以靈活地放置在室內任何地方,基帶池(即BBU)集中放置使基帶可以共享,基帶池通過光纖與分布于建筑中的射頻拉遠單元(即RRU)連接,單小區(qū)可以支持1~8個通道(RRU)。BBU+RRU共2G室內覆蓋系統(tǒng)工程改造簡易,共用改造方案如圖示意:

BBU+RRU共2G室內覆蓋系統(tǒng)工程改造方案
回答者:
wangyuan072
回答時間:2009-06-18 16:13


wangyuan072的答案已經十分詳細,頂起!
回答者:
zdw750516
回答時間:2009-06-19 14:49


光纖連接
回答者:
eagle9264
回答時間:2009-06-25 19:59


回答者:
linlong0575
回答時間:2009-06-25 22:48


BBU和RRU間通過光纖進行連接
回答者:
情緣牧歌
回答時間:2009-06-27 18:12


wangyuan072的答案已經十分詳細,頂起!
回答者:
haohaodad
回答時間:2009-06-29 20:29


BBU到RRU之間是用光纖連接的。RRU到天線用的是1/2硬跳線
回答者:
陳浩
回答時間:2009-06-29 20:31


光纖 原來的接口是CPIR 現(xiàn)在統(tǒng)一接口為IR
回答者:
zhangshiqin
回答時間:2009-06-30 16:13


• 廣州銘輝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聘:華為網(wǎng)格長
需求人數(shù):2 人 地點:?谑
• 杭州華星創(chuàng)業(yè)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聘:開站后臺督導-山東濟南
需求人數(shù):20 人 地點:濟南市
• 成都旗訊通信技術有限公司 聘:【移動項目】招督導、維護轉網(wǎng)優(yōu)
需求人數(shù):12 人 地點:四川省,河南省,山東省,安徽省,湖北省
• 重慶信科通信工程有限公司 聘:南昌電信中興原廠高級
需求人數(shù):2 人 地點:南昌市
• 安徽引途科技有限公司 聘:河南中興測試
需求人數(shù):3 人 地點:安陽市,濮陽市,三門峽市
• 嘉環(huán)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聘:核心網(wǎng)工程師-IMC青海
需求人數(shù):2 人 地點:西寧市
• 浙江明訊網(wǎng)絡技術有限公司 聘:浙江網(wǎng)絡優(yōu)化工程師
需求人數(shù):2 人 地點:湖州市,寧波市
• 廣東世炬網(wǎng)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聘:家寬業(yè)務分析工程師
需求人數(shù):2 人 地點:昆明市
• 杭州飛陽科技有限公司 聘:高端大數(shù)據(jù)優(yōu)化人員
需求人數(shù):5 人 地點:云南省,山西省
• 杭州東信網(wǎng)絡技術有限公司 聘:華為高端優(yōu)化項目(南京)
需求人數(shù):1 人 地點:南京市
需求人數(shù):2 人 地點:?谑
• 杭州華星創(chuàng)業(yè)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聘:開站后臺督導-山東濟南
需求人數(shù):20 人 地點:濟南市
• 成都旗訊通信技術有限公司 聘:【移動項目】招督導、維護轉網(wǎng)優(yōu)
需求人數(shù):12 人 地點:四川省,河南省,山東省,安徽省,湖北省
• 重慶信科通信工程有限公司 聘:南昌電信中興原廠高級
需求人數(shù):2 人 地點:南昌市
• 安徽引途科技有限公司 聘:河南中興測試
需求人數(shù):3 人 地點:安陽市,濮陽市,三門峽市
• 嘉環(huán)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聘:核心網(wǎng)工程師-IMC青海
需求人數(shù):2 人 地點:西寧市
• 浙江明訊網(wǎng)絡技術有限公司 聘:浙江網(wǎng)絡優(yōu)化工程師
需求人數(shù):2 人 地點:湖州市,寧波市
• 廣東世炬網(wǎng)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聘:家寬業(yè)務分析工程師
需求人數(shù):2 人 地點:昆明市
• 杭州飛陽科技有限公司 聘:高端大數(shù)據(jù)優(yōu)化人員
需求人數(shù):5 人 地點:云南省,山西省
• 杭州東信網(wǎng)絡技術有限公司 聘:華為高端優(yōu)化項目(南京)
需求人數(shù):1 人 地點:南京市
熱點問題
更多精彩
聯(lián)系我們 - 問通信專家 | Powered by MSCBSC 移動通信網(wǎng) © 20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