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的主要技術指標和特點
一、字長
CPU的字長通常是指其數(shù)據(jù)總線寬度,單位是二進制的位(bit)。它是CPU數(shù)據(jù)處理能力的重要指標,反映了CPU能夠處理的數(shù)據(jù)寬度、精度和速度等,因此常常以字長位數(shù)來稱呼CPU。比如,486CPU的數(shù)據(jù)線為32位/字長為32位,稱為32位處理器。也有的CPU內部和外部數(shù)據(jù)線不一樣,比如8088
CPU內部數(shù)據(jù)線為16位,而外部數(shù)據(jù)線為8位,它的字長為16位,仍是16位處理器,只不過以8位方式傳送數(shù)據(jù)。又比如Pentium
CPU內部數(shù)據(jù)線為32位,而外部數(shù)據(jù)線為64位,它的字長仍為32位,是32位處理器,不能稱其為64位處理器,它只是以64位方式與內存交換數(shù)據(jù)。
二、CPU的外部總線
CPU的總線是指CPU芯片與外部連接的總線,由其引腳引出,包括數(shù)據(jù)線(Data
Bus)、地址線(Address
Bus)和控制線(Control
Bus)三組。數(shù)據(jù)線傳送數(shù)據(jù),是雙向的(Input/Output)。其寬度通常表示著CPU的字長,即CPU的位數(shù)。但出于種種原因,一些CPU的內、外部數(shù)據(jù)線可能不一樣。地址線傳送內存單元的地址或I/O口地址,是單向(Output)指向內存或外設的。地址線的寬度,即位數(shù)表示著CPU直接尋址物理內存的大小。比如286CPU的地址線為24位,則它可以支持的最大地址為224,即直接尋址內存16MB。又比如486 CPU的地址線為32位,則它可以支持的最大地址為232,即直接尋址內存4GB?刂凭傳送CPU發(fā)出的各種控制命令和外部返回的響應和申請,控制線也是單向的,其中有的是從CPU輸出(Output),有的是輸入(Input)到CPU。
三、主頻率
CPU的主頻是指CPU的工作時鐘頻率,單位是MHz或GHz(1GHz=1024MHz),它是CPU速度的重要指標,通常標注在CPU表面的型號中。比如Pentium Ⅱ600和Pentium Ⅲ 800的主頻分別為600MHz和800MHz,它們的結構相似,二者相比,Pentium Ⅲ 800要比Pentium Ⅲ 600的速度快。從486DX2、DX4誕生以來,為了將高主頻的CPU與較低時鐘頻率的主板相匹配,CPU主頻采用了較低的輸入時鐘頻率和在內部倍頻到主時鐘頻率的方法。 CPU輸入時鐘稱為外頻,常取為主板系統(tǒng)總線的頻率,如33、50、66、75、83、100和133MHz等,CPU內部倍頻常取為X3、X3.5、X4、X4.5、X5、X5.5、X6、X6.5、X7、X7.5和X8等。如果這個主板可以通過跳線開關對CPU外頻和倍率做這樣的選擇,則表明這個主板可以支持的最高CPU主頻為1GHz (=133MHzx8)。
外頻對于CPU的性能來說非常重要,在主頻相同或相近的情況下,往往高外頻的CPU會有更優(yōu)秀的性能表現(xiàn)。加之現(xiàn)在的CPU幾乎都采取了鎖住倍頻的措施,所以對于超頻愛好者來說,提高CPU的外頻不僅是提升性能的主要方法,而且?guī)缀跏俏ㄒ坏倪x擇。
主頻、外頻、 倍率、前端總線他們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主頻、外頻、 倍率、前端總線他們之間的關系
四、運算速度
CPU的運算速度是指其每秒鐘能夠處理的指令數(shù),單位為MIPS(兆指令/秒)。這個指標是CPU速度的本質指標,它不僅取決于主頻,更主要地取決于CPU處理指令的邏輯結構。以前CPU處理一條指令需要幾個時鐘周期,目前的CPU采用了超標量結構等技術,一個時鐘周期就可以處理幾條指令。舉例來說,Intel 80286—12MHz CPU的運算速度為2.66MIPS,80386 DX 33MHz CPU的運算速度為11.4MIPS,80486DX 33MHz CPU的運算速度為27MIPS,80486DX2 66MHz CPU的運算速度為54MIPS,Pentium 66 MHz CPU的運算速度為112MIPS?梢钥闯鰞牲c:第一,CPU的改進使得運算速度成倍地提高了;第二,即使在同樣主頻下,不同檔次的CPU,其運算速度也有成倍的差別。
五、內部FPU
以前的286或386系統(tǒng),在用于數(shù)學和圖形處理時,為了加快復雜運算速度和減少CPU的負擔,可以在主板上另行安裝一個叫做80287或80387的數(shù)學浮點協(xié)處理器。在486以上的CPU,則把這個協(xié)處理器集成到CPU芯片內部,叫做內部浮點處理器(Floating Point Unit,F(xiàn)PU),因而大大提高了CPU的運算速度。
六、內部Cache
以前的系統(tǒng),為了解決主機中低速內存與高速CPU的不匹配,加快CPU對內存的訪問速度,采用了在CPU和內存間插入高速緩沖存儲器(Cache)的方法。通常主板的Cache存儲器為9片IC,安裝在主板上,對CPU而言稱為外部Cache(External Cache),容量為64KB、128KB或256KB等。從486 CPU開始,處理器內部包含了Cache,486是8KB,Pentium是16KB。加上主板上的Cache,便構成二級Cache結構,CPU內的稱為L1 Cache,CPU外主板上的稱為L2 Cache。從PentiumⅡ開始,CPU除了包含核心芯片內的32KB的L1 Cache,還包括CPU板上分立的512KB的L2Cache。再加上主板上512KB的L2Cache,便構成三級Cache結構。目前Pentium Ⅲ等CPU的核心芯片內就包含了二級Cache。由于CPU內部采用了高速寬帶總線,因此,一般來說,CPU芯片內的L1和L2Cache要比CPU芯片外的L2 Cache快得多,效率也高得多,前者能同步運行在CPU的主頻上,稱為全速Cache。
七、指令系統(tǒng)
CPU是靠執(zhí)行指令來計算和控制系統(tǒng)的。每種CPU在設計時就規(guī)定了一系列與其硬件電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統(tǒng),包括幾十或幾百條指令。指令系統(tǒng)功能的強弱是CPU的重要指標。
Intel的MMX(Multi Media Extended)、AMD的3DNow!和Intel的SSE(Streaming-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Extensions)等都是新增的特殊指令集,分別增強了CPU的多媒體、圖形圖像和Intemet等處理能力。
八、CPU電源的雙電壓
早期的CPU僅以5或3.3V供電,稱為單電壓CPU。而現(xiàn)在的CPU一般都采用雙電壓供電,CPU核心用低電壓,它的I/O電路則用較高的電壓,既保證了電路的驅動能力和可靠性,又減少了功耗。CPU的核心電壓(Vcore)從2.9到1.8V,甚至到0.8V。CPU的I/O電壓(Vio)從3.3到3.6V。
九、超頻
超頻是指把主板的CPU工作時鐘調整為略高于CPU的規(guī)定值,企圖使之超高速工作。例如把Celeron 466的主時鐘定為533MHz。通常不提倡對CPU進行超頻來提高系統(tǒng)性能,這會造成CPU過熱、減少壽命、系統(tǒng)運行混亂甚至燒毀CPU。但也有一些CPU,比如賽揚366等,允許進行較大幅度 (20%)的超頻使用,以滿足電腦發(fā)燒族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