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過不少的通信類論壇,國內的,國外的,優(yōu)秀的,垃圾的,過去的,現在的.覽帖時往往發(fā)現不乏新奇的思想,縝密的思維,嚴密的推理.可能是國內教育方面與國外的差異,使得國內的技術人員往往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夠寬,當然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他們扎實的基本功.但是我真的發(fā)現大家看問題時容易跌如思維定勢營造的陷阱中.
這是一個想法決定成敗的時代,首先你必須得敢想,但光光敢想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借助現有的知識并開創(chuàng)性的融合借鑒一些行業(yè)外的知識進行探索,創(chuàng)造,并最終獲得成功.可能這個過程是艱辛的,但是沒有投入哪里有回報?
年少氣盛,這句話往往扼殺了很多想法,從而也扼殺了成功的可能性.也許是鄙人臉皮過厚或者智商過低,總是會把這句話當成是對我的鼓勵,從而使我總是能夠就一個想法對它展開,并最終獲得成果,在一定程度上.
我曾經與很多的業(yè)內人士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了不同層次上的溝通,譬如說某些前輩建議我組織一個團隊,某些前輩建議我對某些想法作一份計劃書或者可行性分析報告,某些前輩告訴我在相關技術上實現的難度,對此,我都銘記于心.
今天發(fā)這個帖子的目的是我想組織一個團隊.我知道中國是個藏龍臥虎的國度,而移動通信論壇為這些人才的溝通交流提供了一個平臺.可以說,每個人都是一個對其他人具有互補意義的資源,關鍵看你怎么整合組織這些資源,使這些資源的組合發(fā)揮最大的效用.我不敢妄稱自己就是組織方面的能手,但是這個團隊里面總會有善于組織的人才的.不是嗎?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到更多更遠的東西.移動通信論壇給我們提供了這個平臺,我們就要好好利用這個資源,消除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隔閡.
新技術的發(fā)展需要的往往不是某一方面的技術,它需要多種技術共同促進.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處理信號的工程師現在一般都用MATLAB這個工具包,而這個工具包的最終形成傾注了數學家,物理學家,計算機專家,系統(tǒng)論專家,幾何學家,情報專家,密碼學家等多個行業(yè)專家的多年心血.據我所知,這個工具包非常實用,也很好用,只是還沒有漢化版.相信大家也知道這是為什么.
我們的人比不上外國人嗎?當然不是.我們同樣擁有相同的人才資源,而他們將這些人才資源組合的很好.就像玩撲克一樣,不是嗎?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組合?我先不說,大家看看我接下來的一個想法,并就這個問題討論一下:如果現在我們致力于發(fā)展這種技術,需要什么學科的人才進行什么樣的組織?
超越現實的通信之觸覺通信篇
現在我想再次把我的理論提出一下:設想有2個人,一個在合肥,我們稱之為甲,一個在硅谷,我們稱之為乙,二人處在地理上相異的2個位置,F在擺在他們面前的是性能完全相同的兩臺設備。假設在時刻t二人同時進入終端設備。略去習以為常的音頻視頻傳輸,甲為了表達對乙的親密,對成像于眼前的乙作出一個擁抱的動作。與此同時,準確而言是經過一個小的可以忽略不記的傳輸時延,乙在設備終端看見成像的甲作出擁抱自己的動作并被成像的甲確實擁抱。同樣的與此同時位于合肥終端設備中成像的乙讓甲產生一種擁抱的感覺,并真切的感覺到乙在甲的擁抱下所產生的一般意義上的肢體反應。
首先我把這個過程形象化了一下,因為根據反饋,有一部分同仁不是很能理解我的想法,有一部分朋友據稱了解我的想法但是你所認為的了解并不一定與我的想法真正吻合,當然其中不乏真正了解我想法的同仁。
有些網友問:“介質還是波吧?”對此我不想否認,但也不想簡單的承認。通信歷史的發(fā)展使得“波作為傳輸介質”這一看法固化在人的思維中。但是從廣義上說,傳說中的心靈感應賴以存在的基礎也是波傳遞,所以我不想否認。但是從平常意義上說,我們一般把波限定在電磁波的范圍之內。從而我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的思維。國外曾提出在準微觀環(huán)境下的分子通信,因而我覺得我們不要固步自封,作為新的傳輸介質的新物質,新想法等待著善于思考的大腦的發(fā)現。
現在我想談談這臺設備。在我的初期設想中,它是一個有形圓柱行封閉艙。其外高度5米,內高度3.8米,外半徑4.5米,內半徑4米。有一個智能伸縮性的小門作為與外界的接口。在這個封閉艙內有如下設備:聲音采集/重現裝置,圖象采集/重現裝置,傳感器,智能模擬器,可控介質產生器。聲音采集/重現裝置我不想多說了,類似于現在的電話。圖象采集/重現裝置不同于現在的簡單攝象機單向拍攝。它在內部的柱面空間里的每個維度上取幾個拍攝點。類似于三維重現,在圖象重現功能中,將采集到的圖象在封閉艙內某一恰當位置重現,讓觀察者會產生圖象就是本人的一種感覺。OK,進入下一單元,最核心的觸覺傳輸單元。如何捕獲觸覺并讓它同步的與聲音和視頻圖象同步的再現,我有一個很巧妙的方法,在適當的時候我會告訴大家,我先談談常規(guī)意義上的處理方法。對于觸覺信息的捕獲,我用傳感器來實現。不過一般的傳感器還是接觸型的,為了免去通信者的被羈絆的感覺,我們將傳感器與跟蹤定位裝置整合到一起,利用回波定位技術,每一個傳感器負責捕獲待捕獲體上的一個確定區(qū)域,當然為了再現的準確性,每一個區(qū)域都足夠小。初步估算,用至少2萬個傳感器進行觸覺信息的捕獲。傳感器的輸出口與智能模擬器相連,智能模擬器該干什么,相信我不用多說了?赡軙凶x者不解的問道:“被擁抱的真實感覺是怎么產生的?”這正是我接下來要說的。介質,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東西。空氣,水,大地,電磁波等,凡是能夠傳遞信息的物質都是介質。這個定義很簡單,但是我不厭其煩的再說一遍是有目的的。封閉艙里面有一個可控介質產生器,它與模擬器互連。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別人給了你一巴掌,顯然你與他進行了一場近距離的觸覺通信過程。設想他在遠方,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你作為接收方所經歷的過程:你的左臉由于某種原因向內收縮,由于收縮的速度較快,對內部負責感受的神經產生了作用,等等,這些內部過程我們暫不考慮。為什么你的臉會向內收縮,你一定會說,因為他的手作用在你的臉上,但是我們已經假定他在遠方,這個動作可不可以等效為一團壓強較大,作用范圍較集中的空氣打在你的臉上呢?如果你能理解這種合理抽象,理解下面的東西就方便了。
今天先說到這。先聽聽大家的聲音,人無完人,希望大家提出批評意見。當然如果大家有什么疑問也盡管提出來,我一定會給出解釋的。至于實現,我會過一段時間給出更為具體的方案。
提出這個設想一開始是出于好奇以及自己想象力的豐富,但是如今,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我更想讓這個通信夢想在大家的一起思考下早日成為現實,讓這片領域成為咱中國人自主研發(fā)并具有發(fā)言權的圣地!
[ 本帖最后由 garuda 于 2006-10-12 17:01 編輯 ]
掃碼關注5G通信官方公眾號,免費領取以下5G精品資料
1、回復“YD5GAI”免費領取《中國移動:5G網絡AI應用典型場景技術解決方案白皮書》
2、回復“5G6G”免費領取《5G_6G毫米波測試技術白皮書-2022_03-21》
3、回復“YD6G”免費領取《中國移動:6G至簡無線接入網白皮書》
4、回復“LTBPS”免費領取《《中國聯通5G終端白皮書》》
5、回復“ZGDX”免費領取《中國電信5G NTN技術白皮書》
6、回復“TXSB”免費領取《通信設備安裝工程施工工藝圖解》
7、回復“YDSL”免費領取《中國移動算力并網白皮書》
8、回復“5GX3”免費領取《 R16 23501-g60 5G的系統(tǒng)架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