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來,MacBook Pro系列終于迎來了首次改進,除了在極盡輕薄的機身下塞入了Touch Bar、指紋識別按鈕外,蘋果還如同外界傳聞那般的讓傳統(tǒng)USB Type-A接口成為了歷史,四個USB Type-C(Thunderbolt3)接口登上歷史舞臺。
USB接口無疑是科技時代泛用性最廣的發(fā)明之一,幾乎每年有超過30億端口的發(fā)貨量,幾乎所有的電子產品都離不開USB接口,因此USB接口形態(tài)的轉變往往牽動著整個科技業(yè)。從2015年的MacBook推出伊始,蘋果似乎就滿心為今天MacBook Pro的轉身坐著鋪墊,而在這段時間內,USB Type-C接口也已經悄悄取代了MicroUSB接口,成為不少手機的標配。
關于USB Type-C,背后的確有著一些有趣的故事值得一說。
Full?High?Super?最終還是色彩贏了
回望USB從二十年前的1.0起,截至今天廣泛為人所接受的3.0,USB標準總共經歷了四個版本的迭代:1.0、1.1、2.0和3.0,光看阿拉伯數字的話,小學數學及格的人都能知道哪個版本更為先進。但USB-IF(USB Implementers Forum通用接口業(yè)界聯(lián)合組織,簡稱USB IF)有一個起藝名的嗜好,他們給傳輸速率也起了名字:1.5Mbit/s叫Low Speed、12Mbit/s叫Full Speed、480Mbit/s叫Hi-Speed、5Gbit/s就是SuperSpeed,語言的沖擊力可比冷冰冰的數字大多了。
很遺憾的是傳輸速率一定會和USB標準的版本掛鉤,所以USB-IF覺得給幾個USB版本直接上套速率的名字給稱呼起來好像也挺帶感,比如Hi-Speed USB和SuperSpeed USB。結果問題來了,當一個東西存在多種叫法的時候,一旦攪混就讓人摸不著頭腦。大家看起來都很快呀,我怎樣才能知道哪一個是USB 3.0?而且USB還有一個很棒的特性叫做向下兼容,所以USB-IF也就干脆讓新標準“吃掉”老標準,然后把舊的傳輸速率也劃分到新標準下面,所以在極少情況下你能看到像Full Speed USB 2.0這樣的奇葩。
這一團亂麻本該是一個無法收拾的局面,好在USB-IF在推廣USB 3.0的關頭想到了出奇制勝的一招——改接口的顏色。他們決定讓USB 3.0/SuperSpeed USB標準的設備統(tǒng)一采用藍色作為接口塑料板的配色,以和舊標準的接口區(qū)分開來。群眾一時間彈冠相慶,哪怕是近視都能一眼認出哪個接口標準更新速度更快了。下游硬件廠商雖然看著接插件又多了5個pin而感到肉痛,但咬咬牙上了新接口,推廣效果相比成本的增加還是值得的。
強行把USB 3.1分成兩代 在下心服口服
但好景不長,2013年Intel把Thunderbolt接口的兩股數據流擰成一股,達到20Gbit/s的傳輸速率,USB-IF看著你速度都已是我4倍,深感不能忍。當年7月,USB組織公開USB 3.1標準。按照通常的邏輯,USB 3.1就是USB 3.0的升級,但在今天討論USB 3.1是不是比USB 3.0更快,或是存在什么其他的進步卻是一個不成立的話題,因為USB 3.0已經不存在于USB-IF的定義里了。留下的現(xiàn)行標準里,除了代表2.0標準的Hi-Speed USB外,只有SuperSpeed USB和SuperSpeed USB 10Gbps。
難道統(tǒng)治了外設及移動存儲連接界好幾年的USB 3.0標準就這么被宣布突然死亡了?顯然不是,只是USB-IF的命名習慣實在太差。你剛剛應該在上面看到過,USB-IF還管USB 3.0叫SuperSpeed USB的,那如此看來這個SuperSpeed 10Gbps便是USB 3.1了?天真。USB 3.1 Gen 1和USB 3.1 Gen 2兩兄弟華麗登場時,你最想做的事情就會是把USB-IF里負責起名字的人的腦袋給按進顯示器。所謂USB 3.1 Gen 1就是原來的USB 3.0,真正的新標準是這個叫USB 3.1 Gen 2的東西。至于傳輸速率的那個英文名,盡管USB-IF很喜歡,我們還是選擇無視比較好。
單純從紙面數據上看,USB 3.1 Gen 2標準把理論傳輸速率給翻了一倍趕上了第一代Thunderbolt,還在編碼位寬從十位提升至百位的同時,把信令開銷從原來的20%壓低到了3%,可謂是長足進步。但這次下游廠商這次面對接受新標準所帶來的成本和兼容性挑戰(zhàn)時不干了,于是他們寧肯配合USB組織的命名障眼法“升級”USB 3.1,也不愿花大力氣應用新接口。所以現(xiàn)在絕大多數宣稱支持“USB 3.1”標準,但不肯說明究竟是Gen 1還是Gen 2的電子產品或是PC配件,實際上骨子里都還是USB 3.0的能力。
故事終于走到了USB Type-C 但MacBook Pro用得還是有些區(qū)別
因為要適應不同的設備種類,在USB Type-C出現(xiàn)前,光從接口形態(tài)上來區(qū)分,USB 2.0標準的接口就有USB Type-A,USB Type-B,miniUSB Type-B、microUSB Type-A以及microUSB Type-B五種(已經被淘汰的不計在內),而在USB 3.0時代還新出現(xiàn)了USB 3.0 Type-A、USB 3.0 Type-B和microUSB 3.0 Type-B。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的便是USB Type-A、USB 3.0 Type-A和microUSB Type-B。因為有顏色和形狀的雙重區(qū)分,人們還是能較容易地辨明接口的用途和速度。
但在2014年,USB IF發(fā)布了USB Type-C的1.0版定義,這個接口不僅僅是定義了一個不會插反的新接口形態(tài),它24個的觸點數目遠超出現(xiàn)行USB標準定義的4個或9個,所以即便USB Type-C可以通過轉接的形式兼容舊標準,但它并不是一個以適應現(xiàn)行USB標準為目的的接口,這個接口是為未來而準備的。由于USB Type-C幾乎是和USB 3.1前腳跟著后腳出現(xiàn)的,再加上以前壓根沒人關心自己每天插來插去的USB接口是什么Type,結果不少人瞬間迷失,把二者混為一談。
不過實際情況是USB 3.1 Gen 2只是一個傳輸標準,USB Type-C于它而言則只是一個合適的物理載體。USB Type-C也可以承載USB 2.0和USB 3.1 Gen 1協(xié)議,現(xiàn)在越來越多使用USB Type-C作為接口的智能手機就是很好的例子。但USB Type-C能干的事情遠不止以10Gbit/s的高速傳輸小電影:支持USB PD 2.0的USB Type-C能以20V/5A(100W)的大功率給筆記本這樣的大戶供電;而支持DP附加模式的USB Type-C可以外接兼容該模式的顯示器;而全新MacBook所采用的USB Type-C接口支持Thunderbolt3標準,最高可達40Gbps的傳輸速率。
給蘋果洗個地 有時候突破需要些勇氣
事實上回顧蘋果麥金塔的歷史,它從不是行業(yè)的追隨者,在追尋更高連接性能的問題上,諸如我們熟知的IEEE 1394火線接口、Thunderbolt接口,蘋果都處于倡導者的位置。因此,或許在USB Type-A仍舊橫行的世界里,蘋果將接口全面替換USB Type-C的做法有些任性,但若為了更為輕薄的體積、更高的傳輸速率,的確也無可否非,畢竟突破往往需要勇氣,也需要一些看似愚蠢的理想主義。
不過,可惜了精巧的MagSafe,如此優(yōu)雅的充電方式,只能在蘋果的對手——Surface身上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