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日?吹降拇蠖鄶翟O計元素都來自印刷出版物和美學先驅,如果要追溯扁平化設計的起源時間及地點,可能有些難度。而在UI設計發(fā)展的歷史上,擬物化與扁平化經常發(fā)生對立,各持一方,孰優(yōu)孰劣應該交給時間來評論。就目前而言,UI設計似乎都在朝著扁平化的風格方向發(fā)展,似乎這也預示著信息化的發(fā)展。

扁平化
在數字領域,Metro Design是平面設計領域最經典的案例,是微軟基于設計語言設計的一種界面風格,最早用于微軟的Zune播放器,后在微軟的Windows Phone 7 同樣使用了該設計,后來的windows 8也使用該設計來適應平板觸控設備。Metro作為一種文字導向(typography-based)的設計,比起其他UI設計風格更加注重字體。
微軟Metro Design
說到谷歌materialdesign的中文譯名有多種,“材料設計”、“材料學設計”等等,但最準確的應該是“質感設計”,目前這種設計語言在手機、平板電腦、臺式機和“其他平臺”提供更一致、更廣泛的“外觀和感覺”?梢宰岊伾r艷,動畫效果更突出,谷歌的想法是讓谷歌平臺上的開發(fā)者掌握這個新框架,讓所有應用擁有一個統(tǒng)一的外觀,讓用戶得到連貫體驗。
material design
自從蘋果發(fā)布iPhone 5s同時推出iOS 7系統(tǒng)以來,蘋果系統(tǒng)扁平化的風格就隨之而來。這個設計靈感來自德國已故傳奇設計師Otl Aicher,由Jonathan Ive主導的iOS 7,完全拋棄了立體、逼真、細節(jié),取而代之的是扁平、線條簡單、色調明亮的色塊。不過蘋果的設計里,陰影,漸變,高光甚至紋理很多效果都依然還在,所以蘋果的“扁平化”并非真正的“扁平化”。
蘋果扁平化
擬物化
所謂擬物,必須是現實世界中已經有的物體,而且是人們日常的生活中經常使用的物品。人們生活中使用過的東西都在或多或少地模擬現實世界出現的同類事物,這就是“擬物化”。這種擬物設計的初衷是讓人們更好更形象地理解系統(tǒng)所要表達的功能,它會花額外的精力描繪UI細節(jié)和裝飾。這類設計不僅體現在圖標的擬物化思路上,還可以用動態(tài)過程表達出來。
擬物化設計
擬物在UI設計上的精髓在于幫助用戶理解某款應用或某個按鈕的功能,擬物在數字世界中的應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雖然并非蘋果首創(chuàng),不過卻是1984年蘋果商用的首款用戶GUI向大家很好地詮釋了具有擬物特色的桌面和圖標——它們與現實世界中的文件夾、紙張非常相似,隨后這種設計思路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數字世界中的主流設計。
擬物化風格
在iOS6之前的版本,已經把擬物推到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視覺上每一處的紋理、陰影、質感,每一個細節(jié)都經過精雕細琢,堪稱完美。這個時候想要有所超越,尤其是想要在擬物這條路上有所超越,已經非常困難。而且人們生活中的東西是非常有限的,而我們熟知的日常物品也在不斷被替代,應用的功能創(chuàng)新,很難找到現實生活中的物來擬,擬物的風格會限制住創(chuàng)新應用的發(fā)展。
擬物化向扁平化轉變
在功能機盛行的時代,擬物化風格大受歡迎,由于一部功能機并不像現在智能機那樣擁有那么多功能和軟件拓展性,功能機通常只需要相機、指南針、時鐘、收音機、錄音機等等常見的功能加上打電話發(fā)短信這些必備的功能即可,所以擬物化可以很輕松讓大家接受,包括早期的iOS系統(tǒng)Icon設計也是偏擬物的設計,這個設計一直延續(xù)到iOS 6達到一個頂峰。
iOS 6擬物化
擬物化設計在功能機年代對于老人小孩非常喜歡,幾乎不用學習就會使用。隨著智能機和數碼設備的普及,一個萬能的手機獲得了更多人的青睞,成了擬物化沒落的起始點。在2013年WWDC大會上,蘋果發(fā)布了基于扁平化風格設計的操作系統(tǒng)iOS 7,新的設計去除了之前的擬物化紋理和質感,將細致細微的動態(tài)效果和功能圖融為一體,使界面更簡潔。
iOS7 扁平化
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審美疲勞,那個功能機時代,GUI設計是普遍認可的設計美學。網頁中廣受歡迎的產品通常都有一些類似的設計美學,比如一些立體、內陰影、外陰影等。對設計師來說,他們會以實現這種界面感到自豪。不過設計通常都是簡久必繁,繁久必簡。 不管是制作方還是用戶,都會審美疲勞。就算不疲勞,有些產品需要標新立異,與眾不同。
擬物化
最終,隨著時代的變遷,擬物化的設計屬性越來越少,從而慢慢變成為一種視覺裝飾風格,作為一種設計,擬物化的好處會越來越少,而隨之帶來的開發(fā)成本增加、審美疲勞等問題,使得用它的理由越來越少了。不過擬物化并沒有消失,一方面風格這東西不存在好壞,總會有一部分人喜歡,另一方面?zhèn)別程序需要趣味和親和力,也確實有必要用到擬物化。
未來——場景化
“場景”無處不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存在特定的場景關系。隨著互聯網平臺間競爭的日益加劇,產品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競爭日益膠著的行業(yè)現狀,促使一些平臺開始向場景化方向發(fā)力,尋求新的突破。隨著各種模式的不斷完善,讓更多基于衣、食、住、行的各種各樣的場景被創(chuàng)造出來,這種“場景化”趨勢也成為了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場景化
未來,真正具有場景化的產品必須能主動感知場景的到來,將時間碎片整合。舉例來說,現有很多運動類的APP,這些APP能夠根據GPS、傳感器記錄步速、距離等信息,幫助用戶合理規(guī)劃運動,不過,目前的大多數軟件都需要先手動啟動APP。前段時間,美國已有一家公司基于“場景感知”的理念,開發(fā)出了新一代跑步APP可感知場景從而進行相應的操作。
總結
當然,就目前而言,扁平化的極簡風格還是迎合了大家的審美很難被取代。不過還是那個道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加上人們審美疲勞,未來扁平化風格必然會調整方向甚至被其他設計所取代。設計風格和其所在時代的技術息息相關,大趨勢還是簡化,例如近些年提出的3D全息UI概念,3D化的界面比2D更貼近真實,能更好的完成交互。
3D全息投影
任何領域,從繁到簡都是一個趨勢,UI設計只是一種表達,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人機交互。不得不說,一項好的產品必須能夠做到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將恰當的信息推送給需要的用戶。場景化設計現在看來還太美好,但相信科技的發(fā)展,未來一旦實現場景化,那時的人機交互將會變得非常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