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太平洋電腦網(wǎng)
無線充電這玩意,支持者對它愛不釋手,但另一部分人質疑它充電速度慢、充電距離短,本質上還是脫褲子放屁。無論你是愛還是不愛,也不能否認,無線充電真的要普及開來了。
對于無線充電,我們的期望當然是不受束縛,在自由空間中隨時隨地充電。當然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以現(xiàn)在的技術無線充電和有線充電相比還沒有特別多的優(yōu)勢,除了不用插線隨放隨充的便利性外,充電速度還是無法和有線快充相媲美,也無法滿足部分用戶對于邊充電邊使用手機的需求。
不過對于部分用戶來說,現(xiàn)在的無線充電已經(jīng)可以一玩,在一些不會頻繁使用手機的場景,無線充電就可以很好地發(fā)揮它的優(yōu)勢。
![](/attachment.php?aid=423334)
無線充電的技術原理
無線充電的核心原理是基于電磁感應,原理并不復雜。目前業(yè)界主要有兩個技術分支,一個是以Qi標準為代表的磁場感應技術,另一個則是以AirFuel標準為代表的磁共振技術。
![](/attachment.php?aid=423335)
原理上磁共振是更好的解決方案,它支持更遠的充電距離,而且可以支持多臺設備同時充電。不過磁共振技術目前并不成熟,而且通過多線圈的堆疊,使用Qi標準的無線充電器也能實現(xiàn)多臺設備同時充電。
不過,磁共振依然是無線充電未來發(fā)展的方向,Qi也把磁共振技術納入到其標準當中,可見近距離的電力傳輸也并不是無法實現(xiàn)的。
市面上的無線充電設備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手機和消費級無線充電器所采用的無線充電標準主要是Qi,因此只要手機支持Qi無線充電,那么理論上所有使用Qi標準的無線充電器都能兼容(包括特別難伺候的iPhone)。
不過,不同手機和無線充電器在充電效率上其實是不同的,對于無線充電器,一般只會列出輸入和輸出功率,但對于手機端,接收功率才是決定充電效率的關鍵指標,一般來說,接收功率是輸出功率的75%左右。
充電板端
目前主流的無線充電器主要使用的是Qi的Basic Power Profile配置,支持10W輸出,算上轉換率,大概就相當于5W~7.5W的接收功率。
![](/attachment.php?aid=423336)
但今年已經(jīng)陸續(xù)有使用Extended Power Profile配置標準的無線充電器誕生,可支持最大15W輸出功率,相當于能達到10W左右的接收功率,可以大大提高手機的無線充電速度。
手機端
既然無線充電板有著功率的限制,那么手機自然也一樣。目前主流的智能手機(大都使用Basic Power Profile配置)支持5到10W輸出功率的無線充電器。
舉個例子,三星Galaxy S系列手機可以支持10W無線充電,而蘋果iPhone 8/8 Plus和iPhone X可以支持7.5W無線充電,當然換算成接收功率會更低。
![](/attachment.php?aid=423337)
另外,支持相對較快的無線標準Extended Power Profile的智能手機也在今年陸續(xù)推出,目前有大家熟悉的索尼XZ2系列和LG V30系列,接收功率可以達到10W左右,不過需要搭配同樣支持Extended Power Profile配置的無線充電器。
綜上,不同的手機需要搭配不同的規(guī)格的無線充電器,但對于大多數(shù)手機而言,支持10W輸出的無線充電器已經(jīng)足夠了。另外,很多無線充電器不一定隨機附送充電頭和數(shù)據(jù)線,需要自行根據(jù)其輸入功率和快充標準選擇。
iPhone 8/8 Plus和iPhone X雖然兼容Qi標準,但并不是全部Qi無線充電器都能使其達到7.5W快充。
除了功率還需要關注什么?
FOD異物檢測
FOD異物檢測應當是無線充電器最基本的安全功能,當手機和無線充電器之間夾有金屬異物,無線充電器會感知到并斷電,防止金屬異物過熱。
不過FOD功能光看宣傳參數(shù)是無法判斷的,只能通過實測看看具體的表現(xiàn),市面上大部分無線充電器在FOD異物檢測方面都是合格的。
散熱問題
無線充電器的輸出功率并不是恒定的,而峰值功率主要取決于無線充電器的設計用料和散熱方式,我們更加推薦購買配備主動散熱風扇的機型,雖然厚點,但一般輸出峰值功率的時間也更長。
充電距離
Qi無線充電器的最大充電距離大約是10毫米,因此隔個保護套也是可以充電的,不需要把手機“脫光”才能充。
隨著Qi標準的發(fā)展迭代,無線充電技術成本已經(jīng)慢慢降下來,百元左右的產(chǎn)品越來越多,其體驗成本算得上低廉。目前小米華為都開始嘗試為旗下產(chǎn)品加入無線充電,可以預想無線充電功能在今明兩年會有較大的普及力度。
光說不練不是我們的風格,接下來我們將對市面上的一些無線充電器及支持無線充電的智能手機進行交叉測試,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