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位同事聊天,話題談到他偶爾會用iPhone 6與家人視頻通話。但最近總遇到個問題,就是在鎖屏界面,無法收到任何人的微信視頻通話邀請,只有打開微信才行。對于這種情況,經過我們分析得出一致結論,是由于iPhone 6 1GB的機身內存實在太小,所以系統(tǒng)在鎖屏時自動將微信視頻通話的程序終結了。
四年前的一代神機,如今卻連最基礎的應用功能體驗都不好,我們通常會吐槽它的電池不行了,處理器不行了,但其實內存對整個機器的體驗也有非常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手機內存的前世今生,來看看它究竟在歷史上,對我們的手機使用體驗有著怎樣的影響吧!
我希望本文能夠幫助大家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什么是手機內存?
內存對智能手機發(fā)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手機內存目前的發(fā)展困境以及未來?

手機內存——數據的高速中轉站
如果您對電腦內存的功能了解,那么手機的內存你基本也掌握了大半,因為自從手機進入智能時代,便注定了手機內部的運算邏輯趨近于電腦。處理器,內存,硬盤(閃存)便是最基礎根基,并且彼此不可替代。
處理器——數據的運算平臺。
內存——數據的快速吞吐平臺。
硬盤(閃存)——數據的大容量存儲平臺。
剛打開程序的“讀條”過程就是將閃存內的程序數據提取并運行
這套系統(tǒng)標準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當運行一個程序,硬盤會立即收到指令,將涵蓋這個程序的所有信息發(fā)送到內存,所以在打開APP時,你會先看到一段“讀條”的畫面;同時處理器開始提升自己的工作頻率,并將內存收到的數據以極快的速度進行運算處理,再將處理完的數據傳送到內存中;此時程序完成了開啟的過程,但接下來,這個程序并不會馬上回到硬盤,而是依然駐留在內存中,因為處理器必須時刻準備著由于用戶的操作,而隨時有可能發(fā)來的指令數據;最終,當用戶關閉程序的時候,內存才會將程序原本的數據加上經過用戶操作而新產生的數據一同塞回硬盤中。
其實上面的過程不僅適用于程序,手機系統(tǒng)的運行也是同樣的過程,只是更為復雜而已。所以開機的時間會明顯比打開某個程序的時間更慢。此時或許你會問,既然處理器接收到數據以后,還要將數據返還,那么為什么非要經過內存這個“中轉站”,而不直接與硬盤相通信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內存比硬盤的數據傳輸速度快得多,能夠充分滿足高性能處理器對于數據吞吐的要求,這種能力是硬盤目前所不具備的。
由于體積限制,手機內存不能像電腦那樣更換,通常只是單個芯片,工藝更復雜
以上只是泛泛的談了內存之于一部運算系統(tǒng)中的作用,接下來我們再來聊聊手機上的內存又有哪些不同。我們知道,相比電腦來說,手機對于功耗以及體積的要求會更高一些。因為畢竟電腦不需要移動,直接用電源供電,不用擔心電量低的問題,因此內存模塊可以設計的較大,甚至可以更換,運行頻率也可以很高,不用擔心能耗過高,但在手機的內存設計上,則要遵循低功耗,小體積的目標,同時也要保證出色的總線帶寬。
所以,專門制定內存標準的JEDEC(固態(tài)技術協(xié)會)對手機內存提出了單獨的技術標準,這些內存可以在更低的電壓下運行,從而降低功耗。像我們平時總能看到的LPDDR標識,便是低功耗內存的標準。并且由于手機內部的體積所限,所以手機上的內存通常是以單顆超大容量芯片的形式存在,而不像PC上的內存,是多顆內存芯片集成在一個PCB上,然后再插入主板插槽中,方便日后升級。
另外,手機內存在功能上也不完全等同于電腦內存。由于手機的顯示核心集成于處理平臺內部,并沒有放置顯存的空間,所以手機的內存還集成了顯存的功能。由此看來手機內存的重要性是要超越PC平臺的。
目前,我們大致明白了內存是干啥的,怎么工作的,以及手機上的內存與電腦上的差別,那么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歷史上的幾個重要節(jié)點,來看看內存對于智能機時代手機的發(fā)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吧!
內存對于智能手機發(fā)展的影響
2001年——首款智能機誕生 8MB SDRAM
2001年,諾基亞發(fā)布了全球第一款智能手機,諾基亞7650。該機搭載Symbian OS V6.0操作系統(tǒng),支持收發(fā)SMTP、POP3、IMAP4協(xié)議電子郵件,更重要的是支持視頻播放、java程序下載以及直接訪問HTML網頁的擴展功能。盡管這些功能在如今看來已經極不起眼,但在17年前,能夠實現它們已經足以讓人熱血沸騰了!
擁有8MB內存的諾基亞7650真機
諾基亞7650采用最初代的SDRAM內存,容量僅有8MB,但在當時,這已經是絕無僅有的頂級配置了。如果沒有它,這部手機便不可能實現智能系統(tǒng)在手機上的首秀。
2005年——諾基亞N系手機發(fā)布 30MB SDRAM
2005年的Symbian系統(tǒng)經歷了一次巨大的飛躍,Symbian OS v9.0版的發(fā)布以及Symbian S60 3rd Edition的出現將Symbian的用戶體驗帶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這在當時以鍵盤輸入為主的時代里是無人能及的。也是在同年,搭載這一系統(tǒng)的諾基亞N系首款機型N70發(fā)布。
諾基亞N70采用30MB內存
我記得智能手機多任務功能就是在那個時間點盛行的。我們不再為退回到主界面,還要再重新登陸QQ而煩惱,這在當時是一件非常爽的事情。并且手機的游戲也不再只是貪吃蛇,彈球等,而是擁有更多制作更精良的選擇。為了支持這些功能,當時諾基亞N70配備了一塊30MB的內存。
2007年——被重新定義的手機 128MB內存 DDR
正處于鼎盛時期的諾基亞可能并沒有想到,在2007年一款與當時設計格格不入的超大屏手機會成為日后的致命威脅。而這部手機就是iPhone一代。
iPhone一代擁有3.5英寸TFT屏幕,320*480的分辨率在當時能夠給人非常震撼的使用感受,創(chuàng)新的觸控方式讓一切手機功能均可在屏幕上完成。然而更高的分辨率以及更復雜的圖形運算使得這款手機對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該機搭載了一塊128MB容量的內存。但即便如此,當時也依然無法滿足蘋果系統(tǒng)對于多任務的需求。當時的iPhone只能同時運行一個APP。
2009年——國產機皇魅族M8 256MB DDR
在09年,國產手機還多被冠以“山寨機”的年份,有一款手機的發(fā)售卻如平地一聲驚雷,震驚了業(yè)界,俘獲了眾多手機玩家的心,發(fā)售當天的門外購機者罕見的排起了長龍,這款手機就是魅族M8。該機因為擁有同iPhone 媲美的屏幕,更強悍的硬件以及與iPhone相似的軟件使用體驗而備受追捧,甚至后來該機耀眼的成績還遭到了蘋果的報復而被迫下架停售。
國產機皇魅族M8 256MB DDR
魅族M8采用了深度定制的Win CE系統(tǒng),這是微軟當時為手機而設計的操作系統(tǒng),但由于操作繁瑣,吃硬件資源,所以后來很快便退出了歷史舞臺。當時魅族為該機配備了一塊256MB內存,這在當時絕對屬于頂級配置了,但由于屏幕分辨率采用太過激進的480*720分辨率,而導致系統(tǒng)整體使用體驗依然不太理想。
2011年——超薄性能怪獸 三星S2 1GB LPDDR2
第一代機型在通過與運營商合作直銷而獲得巨大成功之后,三星將S系列手機確定為重點打造的旗艦產品。因此第二代產品三星S2顯得更加亮眼,該機擁有當時全世界最薄的機身厚度8.49mm,但卻依然擁有頂級的配置。該機內存容量達到1GB,是當時首款達到這一容量的手機。
得益于超大的內存容量,當時的三星S2所采用的安卓2.3系統(tǒng),即便是在480*800分辨率的大屏上運行,也依然十分流暢。要知道當時的安卓系統(tǒng)已經具備了多任務執(zhí)行的能力。
2013年——超大屏幕引領者 三星Note 3 3GB LPDDR3
如果說蘋果引領了大屏觸摸操作手機風潮,那么三星Note系列手機則是超大屏手機的始作俑者。2013年,三星大膽的將一塊5.68英寸的巨屏裝在了第三代Note 手機上面,并帶來了FHD超高清分辨率。為了帶動這塊屏幕,三星更是在業(yè)界首次采用3GB內存為硬件支撐。
2016年——vivo Xplay 5 6GB LPDDR4
2016年,一家國產手機廠商首發(fā)了當時業(yè)界首款6GB內存的手機,這家廠商就是vivo,這個配置對應的是Xplay 5的旗艦版產品。該機內存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20NM工藝制造,性能提升80%,功耗降低40%。但仍然引起業(yè)界一片質疑,認為如此高的內存是否有必要,然而如今隨著8GB內存的興起,這樣的質疑似乎有些多余了。
手機內存目前的發(fā)展困境以及未來
8GB內存儼然成為旗艦機標配,然而我們真的能用得到嗎?我相信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而且我們還需要注意到,目前蘋果手機的最高內存僅僅只有3GB,但從實際體驗上,卻并不比安卓更高內存的手機體驗差。
內存清理幾乎成了各個手機管家的頭號應用
想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明白安卓系統(tǒng)與蘋果系統(tǒng)的內存管理機制的差異。安卓系統(tǒng)為了讓用戶擁有極其流暢的多任務工作能力,所以打開的應用只要不關閉,一般都會在內存中駐留,這樣一來,當你打開的應用越來越多時,需要消耗的內存空間自然也就越來越大,但好處是你隨意切換打開的應用都不會覺得卡頓或者需要重新加載。所以大內存,能夠幫助安卓手機帶來更出色的多任務體驗。當然你會說你并不想讓這么多程序同時運行,但又懶得去關閉它們,所以你才會發(fā)現很多安卓手機會自帶內存清理功能,如果沒有也可以通過下載某某管家實現。
蘋果的“墓碑機制”盡管曾遭批評為假多任務,但不失為一種高效內存管理手段
然而蘋果的策略是,如果你打開一個應用后切換到另一個應用,只要你十分鐘左右的時間不使用它,那么系統(tǒng)便會自動將這個程序終結,將其保存在閃存內,并釋放相應的內存空間,當你再打開這個應用時,系統(tǒng)則會重新從閃存中調取數據,也就是業(yè)界常說的“墓碑機制”。這樣做的好處自然就是需要的內存空間更少,但犧牲了一定的多任務體驗。至于兩者孰優(yōu)孰略,只能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了。

各時期iPhone RAM容量表,可以看出最近的iPhone X內存只有3GB,而安卓已經高達8GB
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就是小內存同樣意味著運行時的功耗更低。這是由于內存特殊的工作方式決定的。由于內存內部存儲數據的單元為若干個電容,它們通過通電與否來代表0或者1的比特數據,然而微小的電容十分容易漏電,這便導致了內存數據的易失屬性。所以內存需要頻繁對存儲單元進行刷新操作以維持數據的保存,而存儲單元越多,那么勢必維持數據所需要的功耗也就越高。所以作為手機系統(tǒng)內的耗電大戶,大容量內存并不利于節(jié)約功耗。由此,再來看目前擁有超大容量內存與超大容量電池的安卓手機,有些續(xù)航甚至還不如電池容量只有不到3000mAh的iPhone的原因。
但是另外需要提醒大家一點,蘋果系統(tǒng)的所有應用都會經過蘋果嚴格的規(guī)范審查,以保證應用資源合理占用內存空間,盡管安卓也有類似的機制,但由于國內特殊的國情,導致國內的安卓應用開發(fā)者并不需要嚴格按照谷歌的應用規(guī)范去執(zhí)行,便可以在應用市場上架,這便會造成有些安卓應用可能會過度占用系統(tǒng)內存的情況。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國內用戶會對大內存的需求更高一些。
至于未來,內存的發(fā)展勢必會朝著帶寬更大,頻率更快,功耗更低的方向發(fā)展,但是至于容量會不會繼續(xù)提升的問題,我覺得這是必然的,但應該不會像前幾年升級的那么快了。因為目前其實讓內存容量變大并不存在太多技術上的瓶頸,而是為了滿足如此大的內存,可能需要更強悍的處理器,以及更大的電池容量來保證足夠的續(xù)航,這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內存有沒有可能消失呢?這正是目前研發(fā)人員一直在努力實現的。其實就是讓閃存擁有更快的傳輸速度,從而取代內存,但從目前的技術水平來看,這樣的技術近幾年還無法實現商用,距離我們還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