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解釋
從文化教育的角度看,過去我們掃盲主要是使教育對象具有“能寫會算”的基本功。國外把它歸納為三個R,即:讀、寫、算。現(xiàn)在針對信息化社會的要求又提出要培養(yǎng)在計算機上“能寫會算”的人,國外把它稱為計算機素養(yǎng),又歸納出新的三個R,即:讀計算機的書、寫計算機程序、取得計算機實際經驗,這概括了國外計算機掃盲的基本要求。隨著計算機教育的普及,一個更深內涵的問題:計算機文化正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文化概念的內涵是極為廣泛、深刻的。在精神方面它包括語言、文字、思想、心態(tài)、道德、傳統(tǒng)、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在物質方面它也滲透到生產、生活、住房、飲食、交通、旅游、娛樂、體育等領域。 人類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播文化的媒體技術關系極大。早在1968年,美國一位計算機科學家就設想過將來的電腦將成為“超級媒體”或“超級紙張”。并希望它能像活字印刷術那樣對人類產生革命性的沖擊。事實的發(fā)展證實了他的預言。在計算機的支持下,無紙貿易、無紙辦公、無紙新聞、無紙出版正在成為現(xiàn)實。 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也使電腦如虎添翼。它建立起人與人之間以及這一群人與另一群人之間溝通的渠道,把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大大縮小,使得人們能彼此交談、交流思想、交換信息。每個新思想正在被綜合成更新的思想,從而對人類的本質以及我們生存的宇宙產生新的認識。網絡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人人可以處在網絡的中心位置,彼此能完全平等地對話。多媒體電腦全球網使人類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知識寶庫更加豐富,各種難題更容易獲得解決。網絡文明對人類社會進步和生活改善將起到不可估量的影響。 當然,計算機文化既有知識精華在傳播,也有污穢糟粕在泛濫,例如網絡上傳播的不健康的東西就應該堅決取締。 總之,隨著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要求我們不能單純把它當作科學技術問題來研究,還應該當作一種重大的文化現(xiàn)象來探討,興利除弊,因勢利導。 計算機文化 1、計算機文化 世界正在經歷由a到b的轉變,即原子(atom) 時代向比特(bit)時代的變革,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進步在其中無疑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經過50多年的量變,計算機技術的應用領域幾乎無所不在,成為人們工作、生活、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由此形成了獨特的計算機文化。 所謂計算機文化,就是人類社會的生存方式因使用計算機而發(fā)生根本性變化而產生的一種嶄新文化形態(tài),這種嶄新的文化形態(tài)可以體現(xiàn)為:(1)計算機理論及其技術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廣泛滲透表現(xiàn)的豐富文化內; (2)計算機的軟、硬件設備,作為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設備豐富了人類文化的物質設備品種;(3)計算機應用介入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從而創(chuàng)造和形成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價值標準等成為一種嶄新的文化觀念。 計算機文化作為當今最具活力的一種嶄新文化形態(tài),加快了人類社會前進的步伐,其所產生的思想觀念、所帶來的物質基礎條件以及計算機文化教育的普及有利于人類社會的進步、發(fā)展。同時,計算機文化也帶來了人類嶄新的學習觀念:面對浩瀚的知識海洋,人腦所能接受的知識是有限的,我們根本無法"背"完,電腦這種工具可以解放我們"背"的繁重的記憶性勞動,人腦應該更多地用來完成"創(chuàng)造"性勞動。 計算機文化代表一個新的時代文化,它已經將一個人經過文化教育后所具有的能力由傳統(tǒng)的讀、寫、算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即除了能讀、寫、算以外還要具有計算機運用能力(信息能力)。而這種能力可通過計算機文化的普及得到實現(xiàn)。 計算機文化來源于計算機技術,正是后者的發(fā)展,孕育并推動了計算機文化的產生和成長;而計算機文化的普及,又反過來促進了計算機技術的進步與計算機應用的擴展。 當人類跨入二十一世紀時,又迎來了以網絡為中心的信息時代。作為計算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文化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同樣,也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信息時代是互聯(lián)網的時代,嫻熟地駕馭互聯(lián)網將成為人們工作生活的重要手段。在信息時代造就了微電子、數(shù)據(jù)通信、計算機、軟件技術 4大產業(yè)時,圍繞網絡互聯(lián),實現(xiàn)電腦、電視、電話的"三合一"。 "三合一"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計算機網、電視網、電話網三網合一,三種信號均通過網際網傳輸;二是終端設備融為一體。這是目前人們廣泛關注的技術,它的實現(xiàn)極大地豐富計算機文化的內涵,讓每一個人都能領略計算機文化的無窮魅力,體味著計算機文化的浩瀚。 今天,計算機文化已成為人類現(xiàn)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完整準確地理解計算科學與工程及其社會影響,已成為新時代青年人的一項重要任務。 2.計算機文化的形成 自第一臺微型計算機1975年問世以來,至今不過26年,世界上已有近 2.5億臺的個人計算機機在各地運行。PC機在美國家庭的普及率已超過50%,在中國,PC機的銷售量以每年約20%的速度增長。除此以外, 每年還有上百萬的單片機裝入汽車、微波爐、洗衣機、電話和電視機中。一個計算機大普及的時代已經揭開了序幕,并由此形成了獨具魅力的計算機文化;仡欉^去20多年的歷史,PC機的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價格持續(xù)下降 1975年問世的第一臺微機(A1tair 8800)價值為4000美元。1977年著名的APPIE II 8位機(帶64 KB內存、不配顯示器)的售價為1300美元。1981年推出的第一代IBM PC機(4,77MHZ 8088CPU,512KB 內存,單色顯示器和5 in* 軟盤驅動器)報價為3200美元。到1996年,一臺配備齊全的PC機(90MHz Pentium CPU,8MB內存,VGA彩顯,54MB硬盤),加上鍵盤、打印機等標準外部設備,花2500美元即可買到。在中國,現(xiàn)在配備最新的Pentium IV CPU的微機售價只需幾千元。同許多其他家電產品一樣,PC機現(xiàn)已成為普通人能夠買得起的家電產品。 (2)性能大幅度提高 早期微機速度低、內存容量小,其功能遠不及小型機和主機。許多大型的軟件因內存限制,無法在PC機上運行。硬件的進步,使PC機的速度可達GIPS*,內存容量可達幾百MB,不少以前只能在工作站乃至大型機上運行的軟件,現(xiàn)在也能在PC機上運行。一些先進技術,像虛似存儲、數(shù)據(jù)庫管理、圖形系統(tǒng)和多媒體應用等,在PC機上都能實現(xiàn)。"微機不微"。今天的PC機,不僅在功能上已超過了26年前的小型機或某些主機,而且在軟件、硬件技術上也覆蓋了許多當代新技術。 。3)操作日趨簡便 早期的計算機操作復雜,只有專家才能使用。隨著分時系統(tǒng)與小型機的推廣,開始用鍵盤代替讀卡機和紙帶機,用字符顯示器補充單獨使用的電傳打字機或打印機,簡化了輸入輸出操作。建立友好的用戶界面,讓計算機適應人而不是讓人去適應計算機。用戶隊伍的迅速擴大,使用戶中的非專業(yè)人員大量增加,更顯出"對用戶友好"的迫切性。1982年,美國Xerox公司采用圖形顯示器和鼠標器等設備,首先在Alto型計算機上的Small Talk程序設計環(huán)境中,采用層疊式窗口、彈出式菜單等人機交互技術,一舉吸引了公眾的注意。1984年,美國Apple公司在推出 Macintosh PC機的同時,除采用窗口與菜單技術外,還增加了引人注目的"對話框"等技術。從此,圖文茂的圖形用戶界面,開始取代傳統(tǒng)的字符用戶界面,以"多窗口"、"下拉菜單"和"聯(lián)機幫助"為特征的窗口系統(tǒng)迅速推廣,在今天的PC機用戶中幾乎已家喻戶曉。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形聲兼?zhèn)涞亩嗝襟w用戶界面也初露頭角。不久的將來,計算機的操作與應用將更趨簡便,更加自然。一個高性能的工具,配上友好的用戶界面,再加上低廉的價格,使得計算機從"昔日王榭堂前燕",變成了如今的"飛入平常百姓家"。計算機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部分。 3.計算機文化對社會的影響 計算機的普及和計算機文化的形成及發(fā)展,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互聯(lián)網滲透到了人們工作、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享受網絡服務的重要來源。隨著網絡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們對計算機及其所形成的計算機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我們將從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社會所具有的特征這兩個方面來了解計算機文化對社會的影響。 (1) 信息高速公路 199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由參議員阿爾·戈爾(Al·Gore)提出的“高性能計算法案”( The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ct),后來也稱為“信息高速公路(Infornation Snperhighway)法案”。1993年1月,戈爾當選為克林頓政府的副總統(tǒng),同年9月,他代表美國政府發(fā)表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行動日程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Agenda for Action)", 即:“美國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或稱"NII"計劃。按照這一日程,美國計劃在1994年把 100 萬戶家庭聯(lián)入高速信息傳輸網,至2000年聯(lián)通全美的學校、醫(yī)院和圖書館,最終在10-15年內(即 2010 年以前)把信息高速公路的"路面" —— 大容量的高速光纖通信網,延伸到全美9500萬個家庭。NII計劃宣布后,不僅得到美國國內大公司的普遍支持,也受到世界各國(首先是日本和歐盟國家)的高度重視。許多發(fā)展中國家(包括我國)也在研究NII計劃,并且制訂和提出本國的對策。網絡系統(tǒng)是NII計劃的基礎。早在1969年,美國就建成了第一個國家級的廣域網——ARPAnet。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和PC機的普及,以PC機為主體的局域網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網絡——Internet網(常稱為"互聯(lián)網")就是在ARPAnet的基礎上,由35000多個局域網、城域網(MAN)和國家網互連而成的一個全球網絡。Internet已把全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幾千萬臺計算機及幾千萬的用戶連接在一起,網上的數(shù)據(jù)信息量每月以10%以上的速度遞增。僅以電子郵件(Electronic Mail或E-mail)為例,每天就有幾千萬人次使用Internet的E-mail信箱,送電子郵件的用戶只需把信件內容及收信人的E-mail 地址,按照規(guī)定送入聯(lián)網的計算機,E-mail系統(tǒng)就會自動把信件通過網絡傳送到目的地。收信的用戶如果定時聯(lián)網,可在自己的E-mail信箱中看到任何人發(fā)送給自己的郵件。 NII計劃的提出,給未來的信息社會勾畫出了一個清晰的輪廓,而Internet的擴大運行,也給未來的全球信息基礎設施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鑒的原型。人人向往的信息社會,已不再是一個帶有理想色彩的空中樓閣。 (2)信息社會的特征 同信息化以前的社會相比,信息社會具有下列主要特征: ●信息成為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在工業(yè)社會,能源和材料是最重要的資源。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人們日益認識到信息在促進經濟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信息被當作是一種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一個企業(yè)如果不實現(xiàn)信息化,就很難增加生產,提高與其他企業(yè)的競爭能力;一個國家如果缺乏信息資源,又不重視信息的利用和交換能力,就只能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目前,信息業(yè)已上升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產業(yè)。美國學者M·U·Poftat就提出一種宏觀經濟結構理論,將信息業(yè)與工業(yè)、農業(yè)、服務業(yè)并列為四大產業(yè)。信息業(yè)不能代替工業(yè)生產汽車,也不能代替農業(yè)生產糧食。但它是發(fā)展國民經濟的"倍增器",能通過提高企業(yè)的生產水平,改進產品質量,改善勞動條件,能夠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梢灶A見,在未來的信息社會中,信息業(yè)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產業(yè)。 ●信息網絡成為社會的基礎設施。隨著NII計劃的提出和Internet網的擴大運行,“網絡就是計算機”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因此,信息化不單是讓計算機進入普通家庭,更重要的是將信息網絡聯(lián)通到千家萬戶。如果說供電網、交通網和通信網是工業(yè)社會中不可缺少的基礎設施,那么信息網的覆蓋率和利用率,理所當然地將成為衡量信息社會是否成熟的標志。
移動通信網 | 通信人才網 | 更新日志 | 團隊博客 | 免責聲明 | 關于詞典 | 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