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解釋
目錄 1 概述 2 歷史沿革 3 行政區(qū)劃 4 地質氣候 5 人口 目錄 1 概述 2 歷史沿革 3 行政區(qū)劃 4 地質氣候 5 人口 1 概述 2 歷史沿革 2.1 “申”、“滬”的由來 2.2 古代上海 2.3 近代上海 3 行政區(qū)劃 4 地質氣候 5 人口 6 文化 7 飲食 7.1 概況 7.2 特色菜 7.3 特色小吃 8 經濟 9 交通 10 旅游 11 宗教 12 教育 13 體育 14 領事館 15 友好城市 上海市 - 概述 上海 上海位于北緯31度14分,東經121度29分。地處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正當中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位置優(yōu)越,是一個良好的江海港口。 海拔 平均海拔高度為4米左右。 地形 除西南部有少數丘陵山脈外,上海境內全為坦蕩低平的平原,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 能源 煤、石油、水力的儲藏和生產,所需能源都要靠其他省市的支援。但是,上海具有一定數量和較高質量的"二次能源"生產,產品主要是電力、石油油品、焦煤和煤氣(包括液化石油氣)。其他可以利用開發(fā)的能源還有沼氣、風能、潮汐及太陽能。 生物 上海濱臨東海,有豐富的水產資源,據統(tǒng)計,東海、黃海的水產資源有700多種。此外,上海地處長江口,這里江面寬闊,海淡水交匯,是魚類索餌、繁殖、棲息的場所,有各種魚類108種,其中經濟魚類有20多種。上海有眾多的天然湖泊,螺蜆蚌等底棲生物資源比較豐富。稠密的水網,為淡水養(yǎng)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航運 至2005年末,上海港擁有16條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上海港每月集裝箱航班數已達1967班,其中國際航班942班。 遠洋航線:從上海始可以分別抵達香港、臺灣(經第三地)、韓國、日本、東南亞、澳人利亞、以色列、地中海、西北歐、南非、南美、美國東西岸等地; 沿海航線:可抵達從北到市沿海主要港口; 長江航線:可直達長江中下游各港口; 內河航線:通過江南水網可抵達江、浙、皖等省各大小港口碼頭。[1] 上海市 - 歷史沿革 上海 “申”、“滬”的由來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大約在六千年前,現(xiàn)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qū)成陸也有兩千年之久。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xiàn)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后又改“扈”為“滬”。 古代上海 春秋時屬吳國東境,戰(zhàn)國時屬楚國。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上海地區(qū)屬華亭縣(現(xiàn)今的松江區(qū)),范圍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帶,南到海邊,東到下沙。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灘以東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中)上,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zhèn),定名為上海鎮(zhèn)。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鎮(zhèn)從華亭縣劃出,批準上海設立上?h,標志著上海建城之始。 近代上海 1、上海開埠至1912年 上海市 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依照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上海在1843年開辟為中國五個對外通商口岸之一,英國、美國和法國陸續(xù)在上海設立了居留地,在太平天國戰(zhàn)爭期間于1855年小刀會的廣東人劉麗川、1860年6月太平軍賴文光、1862年初太平軍李秀成共三次占領部份上海發(fā)生戰(zhàn)役,1854年成立了自治機構工部局,事實上演變成獨立于清朝地方政府行政與司法管轄權之外的租界。此后,在上海形成了2個租界與中國地方政府分割管理的局面:今上海市黃浦、靜安以及虹口、楊浦四個區(qū)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為主),長寧區(qū)是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區(qū),盧灣、徐匯兩區(qū)主要是上海法租界,而閘北區(qū)和原南市區(qū)兩片中國管理的區(qū)域(華界)則被租界分割為互不相連的兩塊。開埠后的近代上海迅速成為遠東最繁榮的港口和經濟、金融中心,“是近代亞洲屈指可數的國際化大都市之一”,被稱為“十里洋場”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戰(zhàn)火所波及,并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lián)系,帶來了近代上海的繁榮。 2、北洋政府時期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前后,清朝的舊勢力尚未徹底清除,民國的新勢力尚且稚嫩,從中央到地方,軍閥當道,政府幾近癱瘓,社會呈現(xiàn)出一片無序混亂的狀態(tài)。然而就在同時,上海的租界卻有如國中之國,獨享著一份特別的平和,甚而,租界在經濟、人口等各方面都進一步加快了其發(fā)展的速度,由1912年開始至1936年可謂上海租界高度繁榮的一個階段。民國初年,租界以外的閘北和南市(華界)屬江蘇省,1927年,中華民國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區(qū)設上海特別市,歸屬中華民國行政院直轄。此時,上海從法律上正式脫離江蘇管轄,同時并入江蘇省上海縣、寶山縣17市鄉(xiāng)。1930年7月,改稱上海市。 20世紀初,在上海陸續(xù)發(fā)生了一系列影響到中國命運的政治事件。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因此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隨后1922年7月和1925年1月,又分別召開中共二大和四大。1925年5月30日,由于日本內外棉紗廠廠主槍殺罷工工人,上海學生、市民聚集在上海最繁華的商業(yè)街南京路上的老閘捕房門前進行抗議,英國巡捕開槍射擊,造成了五卅慘案,從而引發(fā)全國性的反英運動。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閘北發(fā)生了 通信詞典解釋 移動通信網 | 通信人才網 | 更新日志 | 團隊博客 | 免責聲明 | 關于詞典 | 幫助 © 2011-20123 Power by mscbsc
上海位于北緯31度14分,東經121度29分。地處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正當中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位置優(yōu)越,是一個良好的江海港口。
海拔 平均海拔高度為4米左右。
地形 除西南部有少數丘陵山脈外,上海境內全為坦蕩低平的平原,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
能源 煤、石油、水力的儲藏和生產,所需能源都要靠其他省市的支援。但是,上海具有一定數量和較高質量的"二次能源"生產,產品主要是電力、石油油品、焦煤和煤氣(包括液化石油氣)。其他可以利用開發(fā)的能源還有沼氣、風能、潮汐及太陽能。
生物 上海濱臨東海,有豐富的水產資源,據統(tǒng)計,東海、黃海的水產資源有700多種。此外,上海地處長江口,這里江面寬闊,海淡水交匯,是魚類索餌、繁殖、棲息的場所,有各種魚類108種,其中經濟魚類有20多種。上海有眾多的天然湖泊,螺蜆蚌等底棲生物資源比較豐富。稠密的水網,為淡水養(yǎng)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航運 至2005年末,上海港擁有16條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上海港每月集裝箱航班數已達1967班,其中國際航班942班。
遠洋航線:從上海始可以分別抵達香港、臺灣(經第三地)、韓國、日本、東南亞、澳人利亞、以色列、地中海、西北歐、南非、南美、美國東西岸等地;
沿海航線:可抵達從北到市沿海主要港口;
長江航線:可直達長江中下游各港口;
內河航線:通過江南水網可抵達江、浙、皖等省各大小港口碼頭。[1]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大約在六千年前,現(xiàn)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qū)成陸也有兩千年之久。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xiàn)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后又改“扈”為“滬”。
春秋時屬吳國東境,戰(zhàn)國時屬楚國。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上海地區(qū)屬華亭縣(現(xiàn)今的松江區(qū)),范圍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帶,南到海邊,東到下沙。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灘以東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中)上,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zhèn),定名為上海鎮(zhèn)。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鎮(zhèn)從華亭縣劃出,批準上海設立上?h,標志著上海建城之始。
1、上海開埠至1912年
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依照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上海在1843年開辟為中國五個對外通商口岸之一,英國、美國和法國陸續(xù)在上海設立了居留地,在太平天國戰(zhàn)爭期間于1855年小刀會的廣東人劉麗川、1860年6月太平軍賴文光、1862年初太平軍李秀成共三次占領部份上海發(fā)生戰(zhàn)役,1854年成立了自治機構工部局,事實上演變成獨立于清朝地方政府行政與司法管轄權之外的租界。此后,在上海形成了2個租界與中國地方政府分割管理的局面:今上海市黃浦、靜安以及虹口、楊浦四個區(qū)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為主),長寧區(qū)是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區(qū),盧灣、徐匯兩區(qū)主要是上海法租界,而閘北區(qū)和原南市區(qū)兩片中國管理的區(qū)域(華界)則被租界分割為互不相連的兩塊。開埠后的近代上海迅速成為遠東最繁榮的港口和經濟、金融中心,“是近代亞洲屈指可數的國際化大都市之一”,被稱為“十里洋場”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戰(zhàn)火所波及,并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lián)系,帶來了近代上海的繁榮。
2、北洋政府時期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前后,清朝的舊勢力尚未徹底清除,民國的新勢力尚且稚嫩,從中央到地方,軍閥當道,政府幾近癱瘓,社會呈現(xiàn)出一片無序混亂的狀態(tài)。然而就在同時,上海的租界卻有如國中之國,獨享著一份特別的平和,甚而,租界在經濟、人口等各方面都進一步加快了其發(fā)展的速度,由1912年開始至1936年可謂上海租界高度繁榮的一個階段。民國初年,租界以外的閘北和南市(華界)屬江蘇省,1927年,中華民國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區(qū)設上海特別市,歸屬中華民國行政院直轄。此時,上海從法律上正式脫離江蘇管轄,同時并入江蘇省上海縣、寶山縣17市鄉(xiāng)。1930年7月,改稱上海市。
20世紀初,在上海陸續(xù)發(fā)生了一系列影響到中國命運的政治事件。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因此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隨后1922年7月和1925年1月,又分別召開中共二大和四大。1925年5月30日,由于日本內外棉紗廠廠主槍殺罷工工人,上海學生、市民聚集在上海最繁華的商業(yè)街南京路上的老閘捕房門前進行抗議,英國巡捕開槍射擊,造成了五卅慘案,從而引發(fā)全國性的反英運動。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閘北發(fā)生了
移動通信網 | 通信人才網 | 更新日志 | 團隊博客 | 免責聲明 | 關于詞典 | 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