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圖
南京是江蘇省省轄市,古稱金陵,簡稱寧,是江蘇省省會。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東部蘇皖兩省交界處,江蘇省西南部。東距上海市300余公里。介于北緯31°14′~32°37′,東經(jīng)118°22′~119°14′之間。東鄰鎮(zhèn)江市,西鄰安徽省馬鞍山市、蕪湖市,南接安徽宣城市,北連揚(yáng)州市。
屬北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區(qū),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年平均降雨量1106毫米,無霜期237天。東連長江三角洲,西達(dá)荊楚,南臨皖浙,北接江淮平原;距入?380公里,長江穿越境域。面積6597平方公里。自然條件優(yōu)越,物產(chǎn)豐富,擁有40多種礦產(chǎn)和富的水力資源,其中鍶儲量位居?xùn)|南亞之首。
地跨長江兩岸,南北最大縱距140余公里,東西最大橫距80余公里,轄區(qū) 總面積6582.31平方千米,其中市區(qū)面積4723.07平方千米,建成區(qū)面積513平方公里。境內(nèi)山巒起伏,河湖縱橫,海拔20~25米。長江橫臥城北,秦淮蜿蜒城南,鐘山盤繞在東,清涼山雄踞于西,有龍蟠虎踞之勢,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南面的固城湖、石臼湖、秦淮河,北面的滁河,城內(nèi)的玄武湖等,構(gòu)成豐富的水系。四周群山環(huán)抱,有紫金山、牛首山、幕府山、棲霞山、湯山、青龍山、黃龍山、方山、祖堂山、云臺山、老山、靈巖山、茅山等,另有富貴山、九華山、北極閣山、清涼山、獅子山、雞籠山等聚散于市內(nèi),形成了山多水多丘陵多的地貌特征。
截至2002年6月底,南京市行政區(qū)劃為11區(qū)2縣。11區(qū):玄武區(qū)、白下區(qū)、秦淮區(qū)、建鄴區(qū)、鼓樓區(qū)、下關(guān)區(qū)、浦口區(qū)、六合區(qū)、棲霞區(qū)、雨花臺區(qū)、江寧區(qū)。2縣:溧水縣、高淳縣。在這些區(qū)縣中,共設(shè)有64個街道辦事處、63個鎮(zhèn)、1個鄉(xiāng)。全市人口總數(shù)561.78萬。(資料來源:《南京市行政區(qū)劃簡冊》(2002),南京市民政局編)[1]
南京古城
南京是中國著名的古城,與西安、洛陽、北京并稱為中國四大古都,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東郊湯山出土的南京猿人頭骨表明,三十萬年前這里就是人類棲息之地。六千多年前,南京就出現(xiàn)了原始村落。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南京地處“吳頭楚尾”,為吳國的冶鑄重鎮(zhèn)。
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踐復(fù)國滅吳后,令越相范蠡修筑越城于秦淮河畔,為南京最早古城。公元前333年,楚滅越,盡取吳故地,筑城于石頭山,置金陵邑。公元前222年秦滅楚,公元前210年改金陵邑為秣陵縣。漢初為楚王韓信的封地。229年,三國吳從武昌遷都建業(yè),開創(chuàng)南京建都史。317年,東晉立國,定都建康。
420~589年共170年間,南朝宋、齊、梁、陳(史稱六朝)均以南京為都。而后,五代時南唐和明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先后定都南京。史稱“十朝故都”。其中,1368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計54年,1421年首度北遷后,南京被作為陪都直至明朝滅亡。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1949年后,南京先為中央直轄市,1952年恢復(fù)江蘇省,南京降為省轄市并作為江蘇省省會至今。1990年南京被確定為國家計劃單列市,1994年省會城市取消計劃單列,國務(wù)院中央機(jī)構(gòu)編制委員會確定南京市行政級別為副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