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 山西省地處黃河流域中部,位于北緯34°34′-40°44′,東經(jīng)110°15′-114°32′。"東則太行為之屏障,西則汾河為之襟帶。北則陰山、南則首陽、砥柱、析城諸山濱河而錯峙。汾、澮榮流于右,漳、沁包絡(luò)于左"。因地屬太行山以西,故取名山西。
礦產(chǎn)資源:山西省礦產(chǎn)資源極為豐富,已發(fā)現(xiàn)的地下礦種達120多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53種。煤、鋁礬土、珍珠巖、鎵、沸石的儲量居全國之首,其中尤以煤炭聞名全國。目前山西已探明煤炭儲量達2612億噸,占全國總儲量的1/3,故而有"煤鄉(xiāng)"之稱。
植物資源:已知種子植物有134科,約1700種,其中木本植物有480多種。山西植物資源分布,從南到北可劃分為:南部和東南部是以落葉闊葉林和次生落葉灌叢為主的夏綠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分布區(qū),也是植被類型最 多、種類最豐富的地區(qū);中部是以針葉林及中生的落葉灌叢為主、夏綠闊葉林為次分布區(qū),是森林分布面積較大的地區(qū);北部和西北部是溫帶灌草叢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區(qū),森林植被較少,優(yōu)勢植物是長芒 草、旱生蒿類和檸條、沙棘等。森林資源稀少,是全國森林資源最少的省份之一。
山西野生植物資源豐富,目前已知的有1000多種。野生藥物有90多種,廣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比較著名的有黨參、黃芪、甘草、連翹等。野生纖維植物主要有蒙椴、鬼見愁、蝎子草、芨芨草、馬藺、葛 條、荊條、龍須草等。
動物資源:野生動物以陸棲類為主,已知的有400多種,屬于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70多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14種:白鸛、黑鸛、金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虎頭海雕、胡兀鷲、褐馬雞、丹頂鶴、大鴇、金錢豹、虎、梅花鹿。二級保護動物有56種,包括鳥類40種,兩棲爬行類2種,獸類14種。此外,還有毛皮動物20多種,名貴的有水獺、石貂、貉、豹貓、黃鼬、獾、狐等;肉用動物可供食用的有野 兔、野豬、環(huán)頸雉、石雞、斑翅山鶉、巖鴿等;藥用動物有70多種。
水資源:水資源總量 152.4億立方米。陸地地表水十分貧乏,而且分布不均。集水面積大于 4000平方公里,河流長度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及漳河等8條。根據(jù)計算,全省河川徑流量為114億立方米,與全國各省比較,占倒數(shù)第二位,僅比寧夏多一些。河流全屬外流水系。分屬于黃河、海河兩大水系。大體上向西、向南流的屬黃河水系,向東流的屬海河水系。其中黃河流域面積為97503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2.2%,海河流域面積為5932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7.8%。河流大都發(fā)源于東西山地。地下水資源為12146億立方米,但可采水資源只占45%,且多分布于盆地邊緣及省境四周。
民族及民族分布:民族構(gòu)成主要以漢族為主,漢族人口占全省總?cè)丝诘?9.75%,有34個少數(shù)民族,包括:回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藏族等,人口6.7萬人,有相對聚居的少數(shù)民族村58個。[1]
唐太宗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
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qū)。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nèi)建都立業(y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quán)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
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tǒng)治區(qū)。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nèi)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tǒng)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后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qū),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fā)達的經(jīng)濟、文化稱著于世。
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jīng)濟、文化的主要發(fā)達地區(qū)。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并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yè)的發(fā)達、經(jīng)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意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