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RP 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 內部網關路由協(xié)議
IGRP:內部網關路由協(xié)議(IGRP: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
內部網關路由協(xié)議(IGRP)是一種在自治系統(tǒng)(AS:autonomous system)中提供路由選擇功能的思科專有路由協(xié)議。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最常用的內部路由協(xié)是路由信息協(xié)議(RIP)。盡管 RIP 對于實現(xiàn)小型或中型同機種互聯(lián)網絡的路由選擇是非常有用的,但是隨著網絡的不斷發(fā)展,其受到的限制也越加明顯。思科路由器的實用性和 IGRP 的強大功能性,使得眾多小型互聯(lián)網絡組織采用 IGRP 取代了 RIP。早在上世紀90年代,思科就推出了增強的 IGRP,進一步提高了 IGRP 的操作效率。
IGRP 是一種距離向量(Distance Vector)內部網關協(xié)議(IGP)。距離向量路由選擇協(xié)議采用數(shù)學上的距離標準計算路徑大小,該標準就是距離向量。距離向量路由選擇協(xié)議通常與鏈路狀態(tài)路由選擇協(xié)議(Link-State Routing Protocols)相對,這主要在于:距離向量路由選擇協(xié)議是對互聯(lián)網中的所有節(jié)點發(fā)送本地連接信息。
為具有更大的靈活性,IGRP 支持多路徑路由選擇服務。在循環(huán)(Round Robin)方式下,兩條同等帶寬線路能運行單通信流,如果其中一根線路傳輸失敗,系統(tǒng)會自動切換到另一根線路上。多路徑可以是具有不同標準但仍然奏效的多路徑線路。例如,一條線路比另一條線路優(yōu)先3倍(即標準低3級),那么意味著這條路徑可以使用3次。只有符合某特定最佳路徑范圍或在差量范圍之內的路徑才可以用作多路徑。差量(Variance)是網絡管理員可以設定的另一個值。
IGRP度量標準的計算公式如下:度量標準=[K1*帶寬+(K2*帶寬)/(256-負載)+K3*延遲]*[K5/(可靠性+K4)],默認的常數(shù)值是K1=K3=1,K2=K4=K5=0。因此,IGRP的度量標準計算簡化為:度量標準=帶寬+延遲。
IGRP使用復合度量值,在選擇到目的地的路徑方面,這種度量值比RIP單一度量值“跳數(shù)”更精確,度量值最小的路由為最佳路由。
IGRP度量值中包含以下分量:
帶寬:路徑中的最低帶寬;
延遲:路徑上的累積接口延遲;
可靠性:信源和目的地之間的鏈路上的負載,單位為bit/s(比特每秒);
MTU:路徑上的最大傳輸單元。
補充內容
有關命令
任務 命令
指定使用RIP協(xié)議 router igrp autonomous-system1
指定與該路由器相連的網絡 network network
指定與該路由器相鄰的節(jié)點地址 neighbor ip-address
注:1、autonomous-system可以隨意建立,并非實際意義上的autonomous-system,但運行IGRP的路由器要想交換路由更新信息其autonomous-system需相同。
cisco最新產品及IOS停止了對IGRP的支持 僅支持新的增強型內部網關路由協(xié)議(EIGRP)
EIGRP和IGRP為cisco專有協(xié)議 但部分華為設備也支持此兩種協(xié)議
發(fā)布路由更新信息的周期是9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