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南方周末記者 陳新焱 發(fā)自虎門 深圳
"喬布斯20歲時在舊金山倉庫里琢磨出蘋果電腦,一家市值兩千多億美金,世界排名第一的科技公司由此誕生。"
" 一對二十多歲的河南兄弟在深圳一間倉庫里搗鼓出的“蘋果皮”,除了能將Ipod touch變成iPhone,卻還沒賺到一分錢。"
" 當中國也漸漸誕生出越來越多的創(chuàng)意,下一步,如何讓它們長成偉大的公司?"
7月16日晚上10點多,土豆網(wǎng)上出現(xiàn)了一個視頻:《再也不用一手拿touch, 一手拿手機啦》。沒有旁白,也沒有文字介紹;蝿拥溺R頭中,只有一雙手在操作。
在將蘋果公司的一款音樂播放器——除了不能打電話發(fā)短信外,從外觀到功能,幾乎與iPhone一模一樣的iPod Touch——裝入一個黑色的套子后,這雙手撥通了中國人最熟悉的客服熱線:10086。
0.05秒后,電話接通了,從揚聲器里傳來了客服人員甜美的女聲。
看到這段視頻的“蘋果迷”——特別是擁有iPod Touch的蘋果迷們——不敢相信,這個神奇的“馬甲”,竟然可以讓iPod Touch搖身一變,成了炙手可熱的iPhone。兩者價差在3000元左右。
這段時長69秒的視頻迅速火遍網(wǎng)絡。截止到8月25日,土豆網(wǎng)的點播數(shù)超過了23萬次,轉帖數(shù)超過了13000次。
在每一個轉帖背后,來自中國、美國、韓國、日本等世界各地的“蘋果迷”們都在問同一個問題:什么時候,在哪里,可以買到這款產品?
視頻中惟一留下的線索是“衍生科技”四個字。
從小就是破壞狂
"在他考上河南黃淮學院之后,干得最瘋狂的一件事,是用鼻子指揮鼠標。他的做法是:臉朝攝像頭,用自己研發(fā)的人像識別軟件定位鼻子,然后用鼻子移動鼠標。"
在深圳北部郊外的一間廢舊倉庫里,兩雙不安的眼睛也在注視著網(wǎng)絡上的一舉一動。
當直線上升的點擊率以及潮水般的追捧涌來時,來自河南信陽的潘氏兄弟終于抑制不住激動,抱在了一起。
他們就是“蘋果皮”的制造者——22歲的潘泳和25歲的潘磊。
8月21日,南方周末記者輾轉與他們取得了聯(lián)系,并約定這一天在虎門見面。在走進虎門市中心的索菲特酒店大堂時,他們看上去就像一對剛畢業(yè)的年輕大學生,都穿著襯衫、留著短發(fā)。弟弟潘泳后來承認,他平時穿的一般是T恤衫,為了接受采訪才換上了不舒服的襯衫。
潘泳隨身帶著電腦,似乎一刻也不想離開它。吃飯的時候,他略顯煩躁,只是因為他覺得吃飯也是浪費時間,而他腦袋里想的仍是如何進一步改造“蘋果皮”的上網(wǎng)功能。兄弟倆約好一起來虎門接受采訪,也是想一次解決。
他們出生于河南信陽,父親做點小生意,母親是全職主婦。他們其實是三兄弟,哥哥潘磊在廣東江門做室內裝修設計,另一個弟弟在北京做汽配生意。唯獨潘泳從小就是個狂熱的技術愛好者。
在哥哥潘磊看來,潘泳有什么樣的奇思怪想都不奇怪。從小到大,他就是家里的“破壞狂”,家里的每一樣電器——電視機、電風扇、收音機、電腦、電子琴、DVD、音響——只要是能拆的,基本都被他拆過。
從小學到高中,潘泳的成績都是倒數(shù),但卻對一件事感興趣,那就是計算機和軟件。
他第一次接觸計算機是在初中,做生意的父親給他買了一臺電腦,那時電腦尚是稀缺品。
高中時,他迷戀上了網(wǎng)絡游戲,晚上跳墻去網(wǎng)吧,白天就在課堂睡覺。高二時,游戲賬號被盜,他一怒之下,開始學“黑客”。一年多后,他就能改動網(wǎng)吧的計費系統(tǒng),可以上網(wǎng)而不用交錢。
潘泳說,每次躺在床上,他總是不斷地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到KTV唱歌,嫌歌太老,他便想將KTV點歌系統(tǒng)聯(lián)網(wǎng),直接在網(wǎng)上查找歌曲。他甚至都做過嘗試,軟件開發(fā)出來了,但無處試驗。
他說,在他考上河南黃淮學院之后,干得最瘋狂的一件事,是用鼻子指揮鼠標。他的做法是:臉朝攝像頭,用自己研發(fā)的人像識別軟件定位鼻子,然后用鼻子移動鼠標。最終,他取得了成功,不過,因為精度不夠,沒法應用。
不過,他在上大學后,由于學得更專,從昔日的“壞學生”突然變成了“好學生”。大一時,潘泳拿了全校網(wǎng)絡競賽二等獎;大二時,又拿了全校編程大賽第一名。
蘋果的鐵桿粉絲
2009年3月,谷歌宣布退出中國,搜索突然變得很不穩(wěn)定,他們的研發(fā)工作隨之陷入停滯。潘泳形容說,“就像到了世界末日,感覺蘋果皮肯定是出不來了!
潘泳大學學的是軟件開發(fā)專業(yè),他自稱是蘋果的鐵桿粉絲,大學時最大的夢想,就是擁有一部iPhone手機。
iPhone去年10月才在中國大陸正式上市,它被形容為“一款劃時代的產品”,優(yōu)秀的用戶體驗、流暢的操作感以及內涵豐富的應用程序吸引了眾多的消費者。唯一的不足是,它太貴了。在美國,iPhone在亮相兩年多后價格還很昂貴——588美元到740美元,在中國,“水貨”市場的價格也差不多。
省吃儉用了半年,大三時,潘泳終于買了臺二手iPhone,但用了不到一個星期,屏幕翹起,他只好退給了賣家。
半個月之后,他又到ebay找了個美國二手賣家,不想,卻被對方騙了,打過去的兩千多元打了水漂。
他一直沒敢跟家里講。去年2月,臨近畢業(yè)的潘泳在深圳一家小型電子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拿到兩個月的工資后,他又動了心思,只不過,這次他盯上了蘋果的一款音樂播放器——有著“殘缺的iPhone”之稱的IPod Touch。
這款從外觀到功能都與同期推出的iphone相差無幾的產品,唯一的缺憾是不能通話和發(fā)短信,但售價卻比iPhone便宜得多——目前二代約為1200元,最新的三代,官方價格也不過1598元。
如果能將它的通話和短信功能補上,豈不就可以當iPhone用了嗎?潘泳冒出了這個奇怪的念頭。
潘泳將他的想法告訴了在江門做室內裝修設計的哥哥,哥哥表示支持,鼓勵他去買個iTouch試試。
兩個月后,潘泳花了2300多元,買了一臺16G的“水貨”iPod Touch,并在二手市場淘來電烙鐵等工具,開始了他的瘋狂試驗。
然而,要實現(xiàn)這一想法,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潘泳雖然是蘋果迷,但對iPhone的架構,以及硬件知識卻是一無所知。他連電路圖都不會畫,甚至連電阻、電容都弄不明白。
但這并沒有阻擋他的熱情。他從電路板到模具設計,一件一件地去自學。這和三十多年前喬布斯在美國舊金山的車庫里研發(fā)第一臺個人電腦的情形頗為相似。只不過,他比喬布斯更幸運,生在一個已然實現(xiàn)信息化的時代。
面對攻克不了的技術難題,潘泳唯一能夠運用的工具就是搜索引擎,而他用得最多的是谷歌——因為通過這個可以找到國外的工程師以及許多技術論壇和蘋果公司的一些開放性資料。
這些工程師都異常熱情,不但對他提出的問題有求必應,而且知無不言。在這種艱難的交流中,技術難題被一個接一個地攻克。
然而,2009年3月,谷歌宣布退出中國,搜索突然變得很不穩(wěn)定,他們的研發(fā)工作隨之陷入停滯。
他嘗試通過百度去請教一些國內工程師,要么沒有回復,要么回復得很直接,“可以告訴你,說,給多少錢吧?”
潘泳形容說,“就像到了世界末日,感覺蘋果皮肯定是出不來了!
所幸的是,谷歌在香港租用了新的服務器,他們的工作才得以繼續(xù)。六個月后,他終于用iPod Touch實現(xiàn)了通話和短信功能。
發(fā)財夢
他既要編寫軟件,又要找各種材料,整天待在那個小倉庫中,“連吃飯的時間都覺得浪費”。來深圳一年多,他除了電子市場,沒去大梅沙等其他地方游玩過,沒有女朋友,甚至連自己曾喜歡打的臺球也放棄了。
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現(xiàn)實,兄弟倆原本單純的想法也發(fā)生了微妙的改變。如果這個外設做得足夠好,兄弟倆隱隱約約地覺得,“或許還可以拿來賣”。
2009年12月,潘泳辭職了。他搬到了姑父家的一個廢舊倉庫里,決定全身心地來做這件事情。
這距離他畢業(yè)工作尚不足十個月,而他的手上,只有八千多元錢。但他的目標非常明確——要將這個東西做得和蘋果的產品一樣好。
這是個更難的活,因為他學的是軟件開發(fā),對硬件很陌生,幾乎一切都要從頭學。
設計方案做了十幾個,因為沒辦法和iPod Touch的完美機身融合到一起,被兄弟倆不斷否定。
那時,在江門上班的哥哥潘磊不時過來看看,和弟弟一起討論。最終,室內設計專業(yè)畢業(yè)的哥哥提出了一個方案:做一個外殼,將“IPod Touch”包裹進去。
一開始的產品并不完善。有來電時,界面會彈出消息框,但無法顯示來電號碼和來電人姓名;要想結束通話,甚至都只能由對方掛斷。
弟弟需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他既要編寫軟件,又要找各種材料,整天待在那個小倉庫中。來深圳一年多,他除了電子市場,沒去大梅沙等其他地方游玩過,沒有女朋友,甚至連自己曾喜歡打的臺球也放棄了。
忙不過來的他開始說服哥哥,動員他過來一起做。潘磊在江門和兩個朋友合開的裝修公司生意其實不錯,已經懷孕的妻子不愿他離開,為此吵過很多次。
潘磊也是家里的頂梁柱,三年前,他們的父親被查出患有多發(fā)性骨髓瘤,至今仍在天津治病,每個星期都要花費近萬元。
但他不忍心拒絕弟弟,也考慮到可能的市場前景,他決定賭一把。離開江門,去深圳與弟弟一同創(chuàng)業(yè)。
他們的投入越來越大。因為電子零部件一般不零賣,他們就只好一打一打地買,常常是為了買一個電阻,要花上十倍的價錢。而開一個手工模,就要一千多元。為了測試效果,他們開了十幾個模,僅這一項就花了一萬多元——這已經夠買兩個iPhone了。
到了7月份,技術難題基本解決,兄弟倆決定,試探一下市場。他們給這款產品取了個形象的名字,“蘋果皮520”,諧音“蘋果皮我愛您”。同時準備注冊個公司,取名“衍生科技”。潘磊解釋說,“蘋果皮從蘋果衍生而來,所以用‘衍生’之名!彼用己之長,為公司設計了LOGO和一整套形象識別系統(tǒng)。
7月16日,吃過晚飯,兄弟倆找鄰居借來一個iPhone當參照物,哥哥拿相機,弟弟演示,倒騰了兩個多小時,制作了文章開頭提到的那段視頻。
讓他們沒想到的是,網(wǎng)上的反響會那么大。他們公布的官方交流群當天就爆滿,加不進來的蘋果迷破口大罵。他們接著又開了第二個,第三個……但每一個,剛開幾個小時,就再度爆滿。
給他們提供倉庫的姑父其實一開始并不知道他們在做什么,直到有一天,他上網(wǎng)斗地主,看到了有關“蘋果皮520”的報道,他才知道,原來這對兄弟,“干出了一件大事”。
山寨廠商緊隨其后
山寨蘋果皮與“蘋果皮520”架構相似,也能實現(xiàn)在iPod Touch上通話和短信功能。只不過價格比兄弟倆公布的388元要高出近一倍。
在看過那段69秒的土豆視頻之后,想找他們的人,就留下自己的手機、郵箱和電話,稱“有大量采購”。
深圳另一家注冊于2002年8月的同名公司的網(wǎng)站,訪問量在7月16日后突然暴增。8月20日,當南方周末記者撥通網(wǎng)站上公布的手機號時,不等開口,對方直接說,“找衍生嗎?這里不是!”怒氣沖沖地掛了電話。
而在兄弟倆建立的官方論壇上,“皮粉”們——一個全新的粉絲團——迅速誕生。一個注冊名為王二的網(wǎng)友嫌官方設計的蘋果皮標志不夠好,在論壇上公布了他設計的新方案。其中一個,將蘋果標志殘缺的哪一塊補了上去。
鐵桿“皮粉”自稱,每天睜開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論壇有無最新消息。交流群里,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問候語是:誰知道什么時候出貨?
一些手機網(wǎng)站也主動找到他們,稱可以幫其評測,請其快寄樣機。對“草根電子產品”來說,向各大垂直電子網(wǎng)站“送檢”,然后發(fā)表使用體驗,這是最廉價也最有效的推廣方式。兄弟倆求之不得。
8月5日,垂直電子網(wǎng)站的編輯們在試用了這款“蘋果皮”之后,“感覺不錯”,“Touch瞬間變iPhone”的體驗帖被各電子網(wǎng)站放到了顯眼位置。
然而,讓兄弟倆沒想到的是,就在他們的視頻掛出半個月后,一款名為Tphone的同類產品,出現(xiàn)在了中關村和華強北的電子市場上。
這款產品選用了質感更好的磨砂硬殼,中關村在線發(fā)布的評測報告顯示,山寨蘋果皮與“蘋果皮520”架構相似,也能實現(xiàn)在iPod Touch上通話和短信功能。只不過價格比兄弟倆公布的388元要高出近一倍。
兄弟倆這時才意識到,他們最有競爭力的,其實是這個創(chuàng)意。當他們將這個創(chuàng)意曝光之后,強大的山寨廠商們就已經開始了行動。
與他們相比,這些山寨廠的實力無疑更強,它們有動輒上千萬的資本和研發(fā)團隊,同時還有完整的產業(yè)鏈和渠道。以往,蘋果公司每推出一款產品,十天半個月之后,在深圳華強北幾乎都能找到“水貨”版本。這些山寨廠商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模仿能力極強,而且速度很快。
而他們如果要實現(xiàn)批量生產,需要投入更多的錢——而這正是他們缺的。8月初,北京的一家風投曾經主動找到兄弟倆,詢問技術細節(jié),但后來也沒了下文。
做一臺“蘋果皮”,至少需要找5家代工廠,包括電池、主板、通訊、外殼、組裝等環(huán)節(jié)。眼下十一臨近,正是手機生產高峰,有實力的代工廠并不好找。潘磊粗略估計了下,如果真正運作起來,投入至少要五六百萬——這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圍。
更為重要的是,一個他們從開始就忽略的問題,此刻出現(xiàn)了——“蘋果皮”是否侵犯了蘋果的權利?他們咨詢了五個律師,但沒有一個律師能告訴他們明確的答案。
他們想過申請技術專利,但咨詢過一圈之后,兄弟倆決定放棄。一是不知這個技術能不能申請“技術專利”;二是審批時間大概需要一年——等批文下來,他們的產品也早已被“山寨”打敗。
從開始到現(xiàn)在,兄弟倆投入了近10萬元,父母支持了4萬,其余都是哥哥潘磊的積蓄。他們曾打算先賣一部分產品,賺回錢后再投入生產另一批。
7月底,他們找了一家小廠,訂購了200個。然而,初出茅廬的他們沒想到的是,當這200個產品運到家之后,才發(fā)現(xiàn),能用的只有60多個。
原本在淘寶上掛出去的銷售信息,被臨時下架。一些人開始在論壇內大罵他們是騙子。
“前有狼,后有虎,還要與狼共舞”
"潘磊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弟弟潘泳還有很多奇思妙想,只是現(xiàn)在“不便透露”。他的下一個產品,一定也會引來轟動。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將不會再與蘋果相關”。"
兄弟倆其實非常清楚,他們鼓搗出的這個東西如此受追捧是沾了蘋果的光,但并不受蘋果待見。因為他們“有可能打亂蘋果的產品和價格體系”。
8月23日,南方周末記者致電蘋果公司中國總部,但并沒有得到對方的答復。就在一個月前,蘋果發(fā)布了其2010財年第三財季財報。財報顯示,在截至今年6月26日的第三財季期間,蘋果共出售了327萬部iPad平板電腦、840萬部iPhone手機和941萬部iPod音樂播放器。
曾經有媒體爆出,兄弟倆意欲歸順蘋果。“這怎么可能?”哥哥潘磊反駁,“喬布斯推出iPod Touch,就沒想到要將它變成iPhone,在他看來,我們不過是干了件畫蛇添足的事!
他們也知道,一旦量產,他們不但會得罪蘋果,還會得罪iPhone在中國的獨家代理商——中國聯(lián)通。
目前購買一臺中國聯(lián)通行貨iPhone 3GS 8G版需要大約5000元,最低月使用費超過200元;而以“蘋果皮+Touch”組合而成的“iPhone”,花費不過2000多。對想用iPhone卻又嫌貴的用戶來說,后者是個不錯的替代選擇。
實際上,他們的產品已經引起了聯(lián)通的注意。潘磊告訴南方周末記者,8月初,一位自稱是聯(lián)通員工的人在QQ上和他們商量,愿意與他們合作,但前提是,蘋果皮里能否只用聯(lián)通的卡?兄弟倆無法核實對方身份,對條件也不滿意,最終不了了之。
“我們預計是9月份出貨!迸死诟嬖V記者,他們已經將“果皮”改成了硬殼,不但更薄,手感和穩(wěn)定性都更好,但他隨即又自嘲說:“10月份,我可能就坐牢去了!
他已經找到了兩家代工廠,對方同意先幫其墊錢,但要求讓利更高。他和弟弟表示,現(xiàn)在面臨的情況是“前有狼,后有虎,還要與狼共舞”。
實際上,除了Tphone之外,中國通信設備與終端廠商中興通訊近期也推出了一款蘋果iPod Touch的外設裝置“peel”。這款產品是中興為美國運營商sprint定制的CDMA產品。根據(jù)網(wǎng)上已曝光的照片,這款中文意譯為“果皮”的產品思路與潘氏兄弟研發(fā)的“蘋果皮”類似,中興通訊內部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一產品支持3G網(wǎng)絡進行數(shù)據(jù)通信。目前正在美國聯(lián)邦通訊委員會進行審核,具體上市時間未定。
8月21日,一直不敢以真面示人的“潘氏兄弟”,先后接受了來自美國、法國和香港等地的五家媒體采訪。哥哥解釋說,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讓外界知道,“蘋果皮是我弟弟做出來的,不是山寨做出來的”。
但他們將采訪地點卻選擇在了距離深圳幾十公里的虎門。拍照時,也區(qū)別對待:外媒可以用正面,大陸媒體只能用背影。
聲音很細的哥哥解釋道,“如果與我們合作的山寨廠商看到報道,影響會很不好!痹谒磥,外媒采訪,“國內人就很難知道”。
為了保護弟弟,這個將為人父的25歲男孩,將工商注冊以及所有對外公開的資料都寫上了自己的名字,“如果蘋果真告我們,我也認了,只希望不要傷害我弟弟。”
潘磊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弟弟潘泳還有很多奇思妙想,只是現(xiàn)在“不便透露”。他的下一個產品,一定也會引來轟動。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將不會再與蘋果相關”。
8月24日,潘磊踏上了回信陽的火車,過了預產期的妻子正等他回去。而他的心里,卻還牽掛著“蘋果皮”,從開始到現(xiàn)在,他們還沒有從中賺回一分錢。而山寨產品,卻已經開賣。
“蘋果皮”侵權?
作者: 南方周末記者 李夢堃 發(fā)自廣州
在法律的邏輯框架中,當事人的態(tài)度是重要一環(huán)。而在本次“蘋果皮”事件中,作為當事方的蘋果(中國)公司卻始終拒絕發(fā)表任何評論,這一當事人的缺失讓整個的討論不得不常常建立在諸多假設的基礎上。
有媒體援引7月美國國會圖書館版權辦公室剛剛公布的新法令,樂觀地認為法令中所述的“越獄”行為豁免條款正為“蘋果皮”們打開了一扇合法化的大門。但事實卻是,這條法令僅僅限定為Iphone,而非Ipod touch。
中國社會科學院知識產權中心在讀博士李小武表示,在“蘋果皮”推廣過程中很可能面臨如下尷尬情況,即用戶雖然違法但難以被查處,被查處的只能是“蘋果皮”有鼓勵蘋果用戶進行非法破解的“鼓勵(或稱幫助)侵權”行為。
清華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法學副教授陳建民的初步判斷是,“蘋果皮”的侵權對象更可能是iPhone而不是iPod touch,而內容是專利權。
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崔國斌也特別提到,要注意“蘋果皮”實現(xiàn)通訊功能的整體方案是否落入iPhone的專利范圍。同時他也無奈地表示,“可能只有到了法庭上,才有條件最終理清吧”。
但也有專家認為,“蘋果皮”不構成侵權,或即使到法庭上,也不是毫無勝算。
漢鼎聯(lián)合律師事務所謝兆敏律師認為,鑒于國內并沒有法規(guī)明確禁止知識產權領域的反向工程,根據(jù)“法無禁止即允許”的原理,用戶經過邏輯推理而非通過不正當手段破解專利軟件的行為不構成知識產權侵權。
李小武博士也認為,真到了法庭上,鑒于美國法律的新變化,中國法官從知識產權法鼓勵創(chuàng)新,打破壟斷的目標出發(fā)判案,“蘋果皮”仍然有機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yè)內資深人士表示,現(xiàn)在討論“蘋果皮”侵權與否的意義不大!疤O果皮”大可以放心走下去,直到蘋果告上法庭的那一天,所謂“無案不立”,就像其他同樣處于法律灰色地帶的中國山寨工廠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