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時值新學年開學,“校園市場”又開始成為了眾商們虎視眈眈的“盤中餐”。不僅IT行業(yè)盯住了“學生哥”的腰包,近兩年來通信運營商搶灘校園市場的勢頭也是愈演愈烈,各種校園套餐、預(yù)存話費促銷以及其他相關(guān)校園活動可以說異;钴S。
不過,近來坊間有傳聞稱,有的學校在與運營商合作的方式采取了較為強勢的排他性做法,被戲稱為“封墻”;而據(jù)近日()上的有關(guān)消息透露,在有的城市,大學入學新生非得要換成某運營商的號碼,否則今后的上課點名、去食堂吃飯、洗澡、圖書館借書,包括進宿舍都可能進不了,甚至還有不換號就不讓報名的說法。廣州目前尚無此類正式報道,但由于“封墻”是否會導(dǎo)致這種硬性規(guī)定的出臺,有待進一步求證。
隨著3G進程的深入,爭搶新客戶已經(jīng)成了很重要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在廣州等手機用戶飽和度較高的大城市,大面積的新用戶拓展已經(jīng)比較難。而校園市場恰恰存有一大片“可開墾的土地”,很多大學生尤其是新生將是運營商們的潛在客戶,甚至是未來的VIP級重要客戶。這也正是近年來“校園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主因。
老實說,“在商言利”是很正常的一種行為。在此理念主導(dǎo)下,各種校園套餐的推出和促銷的進行,本身并無可厚非;與學校簽訂一定的合作協(xié)議,也未嘗不可。但商業(yè)諸多法則當中,“一個愿買,一個愿賣”是人所共識的,是建立在自愿合作基礎(chǔ)上的,“強買強賣”是任何商業(yè)形式下都不能容忍的。
很顯然,“封墻”與各種相關(guān)禁令的出臺,背后是“利”在作怪。這種上升到行政層面的硬性規(guī)定,不僅有悖自由商業(yè)競爭的基本法則,甚至可能有“不正當競爭”的嫌疑。目前,這種做法在法理上是否站得住腳姑且不說,但至少從情理上講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尤其是目前在大學生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貧困大學生,如此硬性制度的“封墻”,恐怕會讓貧困生陷入新的困境。
都說校園是“象牙塔”,但在商業(yè)社會中,“象牙塔”也早已不再是當年那個純粹的“理想國”了。只是作為一條底線,依然要保留合理的成分,不合理的“封墻”顯然是不必要的。所以,運營商恐怕要反思自己的校園策略是否真正得人心;而最根本的,在做法上走向極端的學校,作為管理者是否也應(yīng)該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做法呢?如果因利棄義,豈不是在教書育人的環(huán)境中樹立了反面榜樣? (黃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