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有 話
過完新年,不知怎的,身邊同事對于智能手機的興趣突然激增了起來。過去的一周里,本人作為所謂的技術專家和同事探討應該購買何種、哪款智能手機之類的頻率大幅提升。甚至有位同事開玩笑地說,他去寄快遞時,看到人家快遞員操作手機都是“摸來摸去”的時候,都有點不好意思把自己的諾基亞拿出來了。另外讓我感到比較驚訝的是,一些多年來堅持手機能打電話、發(fā)短信就好的同事也將上網快不快、微博好不好用、有沒有游戲可以玩等列為購買下一款手機的參考標準。以上種種讓人不由感慨,手機智能化的風潮真的已經開始呈現出了席卷態(tài)勢。
另外還有一個小插曲,上周末本人將閑置在家中的一臺諾基亞S60智能手機放到趕集網上出手,居然在短短半小時內收到了四五個想要交易的電話和短信,這種“火爆”實在出乎意料。最終拔得頭籌的是本人居住的小區(qū)對面的一位剛剛返回廣州的外來務工人員,其實他已經有一部手機在用了,但是仍然買下了本人的這部二手智能機,原因是“現在不是智能機根本就用不慣”,可見智能手機的市場概念普及程度有多深。
與此同時,讓人感慨的是,在目前國內智能手機的市場上,我們仍然只能看到蘋果、摩托羅拉、三星、諾基亞等清一色的洋品牌在“呼風喚雨”,國產手機廠商只是“雷聲大、雨點小”,高調宣布要進軍智能手機市場的廠商不少,但是真正拿出具有市場影響力產品的卻是鳳毛麟角,這種情況的確讓人堪憂。
就此問題,本人也曾和不少國產手機廠商的高層人士進行過一些探討,得到的普遍回復是,他們認為目前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成熟度依然不夠,這倒是和本人在生活中發(fā)現的情況有著不小的出入。
個人判斷,國產廠商所謂的智能手機市場不夠成熟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智能手機市場需求的數量級還沒達到和普通功能手機相當的程度,但這種理由未免有些牽強,因為對于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來說,眼前的現實回報固然值得關注,但是未來的新興市場布局也同樣不應該忽視,智能手機在國內的影響力其實從2008年底就開始升溫,兩年之后的今天,多數國產手機廠商未能對這一市場給予足夠的重視實在有些不合常理。因此,個人認為,國產手機廠商在智能手機市場的缺位更多可能還是由于第二個原因——— 上游廠商沒能出現像2.5G時代的MTK一樣廉價智能芯片方案,而國產手機廠商本身技術研發(fā)能力又無法跟上,所以不太愿意冒市場風險。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國產廠商未免就過于短視了,智能手機完成對功能手機的市場替代,已經是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如果國產廠商不能在發(fā)展早期及時跟上,不僅意味著市場份額的丟失,更意味著錯失提升品牌含金量和擴大利潤空間的良機,這樣即使未來上游廠商推出了類似MTK的智能手機芯片方案,國產廠商仍然只能深陷在同質化競爭形成“內耗”而無法向洋品牌發(fā)起真正的挑戰(zhàn)。在這個層面上,其他的國產廠商實在有必要向中興、華為、酷派、聯想甚至是魅族好好學習一番,先把智能手機產品線做起來,即使失敗也能為未來的成功積累足夠多的經驗,才不會錯失如此良機�! 〕贴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