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濤(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新營銷》雜志副主編
周鴻祎、雷軍這兩湖北人有點“基情四射”。最近,由于在微博上曬“小米手機”的賬本,周鴻祎被雷軍斥為“小人”,從此,兩人你一嘴我一句在微博上打起了口水仗。掐架之余兩人都沒有閑著,一個悄無聲息地融到了2.16億美元的巨款并將公司的估值拱到了40億美元,一個趁熱打鐵推出一款霸氣十足、名為“A K 47”的360特供手機,價格低至1699元,比1999元一臺的小米手機足足低了300元。這使得持續(xù)多天的口水仗更像是一場聯(lián)手推廣的把戲———他們同樣瞄準的是低端智能手機,同樣需要低成本宣傳和推廣,而微博恰恰給了他們表現(xiàn)的舞臺。沒想到的是,在“周鴻祎扒小米褲衩”之時,尼彩手機將“所有人的褲衩全扒了”。這個由煤老板投資的智能手機品牌以799元的超低價向所有高價智能機挑戰(zhàn),宣稱每部手機只賺10塊錢,并承諾“同款機型購買后一個月內如出現(xiàn)降價或有更便宜機型,尼彩將雙倍退賠”。這些手機后起之秀到底想整哪樣?
其實,“曬成本、扒褲衩”并不是小米首創(chuàng)。早在2005年,奧克斯就借用在空調行業(yè)的那套玩法發(fā)布了《手機成本白皮書》,并高調宣稱“將手機當白菜賣”,1480元一臺的手機只賺50元。奧克斯希望用這一頗具噱頭的炒作手段吸引更多的低端消費群,結果事與愿違,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不僅沒有讓奧克斯成為低端手機的領導者,反而因此迎來了大面積的虧損,陷入困境之中。是次曬成本的炒作行為不僅讓奧克斯成為了行業(yè)公敵,而且為其日后推出高端產品設置了障礙,更要命的是,“奧克斯=低端產品”的印象已深深占據(jù)消費者心中。無論奧克斯多么想擺脫這一形象,都顯得那么蒼白與無力。如今,奧克斯無論怎么改變,都無法改變人們,而造成這一惡果皆因曬成本所致。(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但凡以低價作為競爭優(yōu)勢的企業(yè),都會被低價所拖累。那些曾經低價造機的家電大佬們都曾在手機市場上叱咤一時,但無一例外死在了產業(yè)升級的大浪潮中,無論是奧克斯、T C L、夏新、康佳還是創(chuàng)維,莫不如是。從營銷心理學角度看,物美價廉其實是一個悖論。低價會在消費者心目中造成“品質差”的印象,一旦行業(yè)出現(xiàn)大的技術革新,首先被消費者列入淘汰名單的將會是低端產品,諾基亞的沒落就是例證。在摩爾定律漸顯的手機行業(yè),超前和技術與完美的用戶體驗是獲得長期發(fā)展的關鍵。如果一家手機企業(yè)的低價策略是以減少技術研發(fā)費用為代價的話,那么這個企業(yè)離死亡也就只有一步之遙了。
雖然小米、360和尼彩手機拿的都是“低價牌”,但出牌者的視野與格局直接決定了它到底能走多遠。這三家企業(yè)中,小米無疑是能走到最后的那一個。只賺10塊錢的尼彩雖然以3000多家店的強大網絡賣出了數(shù)百萬臺低端智能手機,但如果手機行業(yè)一旦發(fā)生新的技術革命,僅憑10塊錢的毛利,尼彩壓根適應不了這場大變革,它的命運最終將會和曾經的低價手機之王波導一樣,變成一縷飄過的浮云。從周鴻祎的性格和當年他賣3721的行為來看,360與阿爾卡特合作推出的“A K 47”特供機,更像是為了掃掃小米的銳氣,而不像是為了占領、堅守一塊高地,它更像是一個玩票、攪局的壞孩子。(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最靠譜的是小米。雖然小米采取的也是低價策略,但由于是以電子商務為銷售渠道、以微博為營銷平臺,營銷成本大大縮減,即便是1999元一臺的低價,亦有著一定的合理利潤,而一旦突破銷量的瓶頸,邊際效益顯現(xiàn)之后,其利潤將會更高。據(jù)業(yè)內人士測算,每臺小米手機的稅后凈利600元,今年小米手機的總利潤將超過20億元,如果加上融資來的2億美金,小米用在手機研發(fā)上的費用已是綽綽有余。國產手機的最大短板就在于缺乏新技術、新產品開發(fā)能力,如果小米拒絕市場噪音,堅持產品創(chuàng)新和技術創(chuàng)新,保持名副其實的國產手機霸主地位并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