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通信 與“棱鏡門”再見

相關專題: 量子通信 光通信 無線
。

  本報記者 徐瑞哲

  “棱鏡門”一出,從國家元首到平民百姓人人自危,深感信息安全像窗戶紙一樣,似乎再保密的通話都會被情報人員監(jiān)聽。的確,基于電子方式的通信,基于數學方法的密碼,已經無法保證不被破解。

  從電子通信到量子通信,一場通信技術革命正在競爭中觸發(fā)。我國量子通信衛(wèi)星目前正在上海等地進行緊張的工程研制,有望在兩年之內上天,在衛(wèi)星與地面之間收發(fā)不可截獲的“密電”。

  從理論上講,神奇的量子通信是超高效率和絕對安全的。

  無法克隆的量子糾纏

  先科普一下。簡單地說,量子是微觀物理世界中的基本單位,一個最最小的單元。比如量子力學,就是用來描述各種微觀粒子之間的力學關系和運動規(guī)律的。它完全不同于中學物理教科書上的經典牛頓力學。

  早在1927年,德國科學家海森伯就提出了量子不可測的原理。在現(xiàn)代科學認知中,幾乎任何已知事物都是可測的,但至少量子是個例外。

  像造幣一樣,制作硬幣的基本前提是測定模板、再行復制。想象一下,在量子世界中,有一枚不停旋轉的“量子骰子”,6個面交替出現(xiàn)。要復制它,必然先要測量它的尺寸,而這種測量行為就會改變它的運動狀態(tài)。換句話說,量子一旦被測量,還來不及被復制,它就不是原來那個量子了。

  在通信中,對方的話通過電話等有線無線終端,遠距離傳送到你的耳朵里。如果他人要竊聽你們的對話,必須完成這個對話的復制過程。而如果這段通話被加密,也必須先復制到密碼,再解密為正常通話。

  那么,一旦通信中的信息和密碼用量子來承載,就是不可克隆的。

  其實,量子通信擁有一道“雙保險”,除了不可復制,還有量子糾纏現(xiàn)象。即兩個共同來源的微觀粒子,不論它們分開多遠,一旦其中一個粒子發(fā)生變化,就立即影響到另一個粒子,似乎它們像一對孿生兒,彼此存在“心靈感應”。

  為了這種 “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兩位科學大師愛因斯坦和玻爾發(fā)生了 “關于物理學靈魂的論戰(zhàn)”。后來,物理學家貝爾等人用實驗證明,量子糾纏確實存在,而且某些量子效應可能以超光速行進。

  這種不可克隆的量子糾纏,正好是量子通信所需要的。中科院空間科學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量子衛(wèi)星工程常務副總師兼衛(wèi)星總指揮、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王建宇研究員介紹,作為全新通信概念的量子衛(wèi)星通信,是以構成光線的光子為單元,通過收發(fā)一連串的光子,進行星地之間的量子密鑰分發(fā)。比如,100個光子形成一串密碼,由A發(fā)給B,A發(fā)出一個,B就收一個,兩者間建立唯一的對應關系,第三者無法從中截獲。

  量子通信地面試驗告成

  要想與“棱鏡門”這樣的事件說再見,除了外交努力之外,最有效的“硬功夫”就是改變整套通信體制,盡快啟用密級最高的量子通信,率先確保國家利益不受損,進而進入廣闊的商用、民用領域。

  自1993年 IBM 公司提出量子通信理論以來,各主要發(fā)達國家都將量子通信研發(fā)和應用列為優(yōu)先級戰(zhàn)略。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并不后發(fā),與世界同步,甚至具有一定領先優(yōu)勢。

  據《科學》雜志報道,最近5年間,我國借助3節(jié)點鏈狀光量子電話網,建成了世界上首個全通型量子通信網絡,首次實現(xiàn)了實時語音量子保密通信。這一成果在同類產品中處于國際先進水平,標志著中國在城域量子網絡關鍵技術方面達到了產業(yè)化要求。

  大眾熟知的光纖就是光通信,也可發(fā)展為量子通信。盡管基于光纖的量子通信研究成果已越來越接近實用,甚至可以預見未來幾年光纖量子通訊系統(tǒng)就可投入實際的保密通信中,但由于地球表面的曲率影響和光纖傳輸損耗的增加,在地面實施遠距離量子通信非常困難。光纖中的光子衰減,使得處于量子糾纏態(tài)的兩點之間距離,最多只有100公里左右。

  因此,超遠距離乃至星地量子通信的基礎檢驗,成為國際上量子研究焦點之一。為此,在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院士和王建宇研究員的主持下,中國科技大學、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光電所、上海微小衛(wèi)星工程中心和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等組成了聯(lián)合團隊,仿真計算出星地量子通信鏈路,并根據仿真結果設計了一系列地面工程驗證試驗,研制了用于星地量子通信的樣機。

  其中的量子密鑰分發(fā)實驗,在不同載體上進行——如收發(fā)距離40公里的轉臺實驗,與衛(wèi)星繞地運行的角速度保持一致;又如30公里距離的車載高速運動實驗,考驗超遠距離“移動瞄靶”能力;再如熱氣球浮空平臺,在空地環(huán)境下模擬了量子密鑰分發(fā)。另外,科研人員還在青海湖實現(xiàn)了97公里超遠距離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fā)實驗。這一系列實驗,驗證了星地量子通信的可行性,相關論文去年在《自然·光子學》雜志上發(fā)表。

  主導量子衛(wèi)星后年升空

  有了量子衛(wèi)星,全球任意點對點的量子通信就可如接力跑般完成,而且是以光速計的。

  目前,多國均在開展量子通信衛(wèi)星平臺研發(fā),中科院也已開始實施量子科學衛(wèi)星計劃。據悉,現(xiàn)計劃在2016年左右,以我國為主導發(fā)射一顆量子實驗衛(wèi)星。這也是中科院相關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首批確定的5顆科學實驗衛(wèi)星之一。

  事實上,2008年起,王建宇就與量子衛(wèi)星工程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合作,從事自由空間量子激光通信研究。經過星地量子通信聯(lián)合團隊多年攻關,中科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重大項目 “空間尺度量子實驗關鍵技術”通過驗收,為日后星地量子通信的實現(xiàn)奠定了基礎,為未來全球量子通信網絡打下了基礎,也標志著我國在這一研究領域保持了國際領先地位。

  據王建宇研究員介紹,我國量子科學實驗衛(wèi)星將裝載我國自主研發(fā)的星地量子通信設備。比如,這種星載量子通信機能產生光子,同時“發(fā)光子”,與之對接的地面系統(tǒng)則負責“接光子”,這種“發(fā)球、接球”需要超高精度地瞄準、捕獲和跟蹤,仿佛在空間尺度下、在穿越大氣層后“針尖對麥芒”。

  這顆中國量子衛(wèi)星將建立我國幅員之間乃至國際上其他站點之間的量子通信網絡,它也可能是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wèi)星。國際權威學刊《自然》周刊對中國人取得的進展作出評論:“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內,已從十年前不起眼的國家,發(fā)展為現(xiàn)在的世界勁旅,并將領先于歐洲和北美。 ”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意味著,中國將有能力最先與任何“棱鏡門”告別,讓偵聽者無從測得量子通信中的全部信息并復制下來,而且一旦實施偵聽,就無法掩蓋這一行為。


微信掃描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掃碼關注5G通信官方公眾號,免費領取以下5G精品資料
  • 1、回復“YD5GAI”免費領取《中國移動:5G網絡AI應用典型場景技術解決方案白皮書
  • 2、回復“5G6G”免費領取《5G_6G毫米波測試技術白皮書-2022_03-21
  • 3、回復“YD6G”免費領取《中國移動:6G至簡無線接入網白皮書
  • 4、回復“LTBPS”免費領取《《中國聯(lián)通5G終端白皮書》
  • 5、回復“ZGDX”免費領取《中國電信5GNTN技術白皮書
  • 6、回復“TXSB”免費領取《通信設備安裝工程施工工藝圖解
  • 7、回復“YDSL”免費領取《中國移動算力并網白皮書
  • 8、回復“5GX3”免費領取《R1623501-g605G的系統(tǒng)架構1
  •   最熱通信招聘

      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