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可能致癌”話題風波再起

相關專題: 無線 愛立信 諾基亞

  幾年后的今天,一段名為《手機爆玉米花》的視頻仍然會成為我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2008年該段視頻突然在網上風行,幾天內點擊量突破百萬。畫面中,4部手機同時來電,在微波的作用下,圍在中間的玉米粒立刻搖身一變,成了炸開的玉米花。

  近日,該段視頻再度走紅得歸功于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的一份評估性報告。5月31日,世衛(wèi)組織網站更新了一條信息:來自14個國家的31名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工作組得出結論——手機可能致癌。該工作組評估了暴露在射頻電磁場環(huán)境中,人和動物等所受健康影響的大量過往研究資料,認為基于現(xiàn)有的有限數(shù)據,長期、高強度使用無線通信設備“可能導致”罹患腦癌。

  鉛、咖啡、咸菜、汽車尾氣等被歸類為“可能致癌”物質的大家庭中,如今又添了一位新成員。據了解,電磁輻射可分為電離輻射(高射頻)和非電離輻射(低射頻)兩種。前者帶有致癌風險,如X射線;手機發(fā)射的則屬于低頻率的非電離輻射。很多專家認為,手機輻射能量波過弱,不會破壞化學鍵或令DNA受損,引發(fā)癌癥。但在上述報告中還提及2004年完成的一項研究:連續(xù)10年平均每天30分鐘使用手機,罹患神經膠質瘤幾率可能增加40%。動物實驗也曾經顯示,手機輻射會導致兔子及其后代的DNA損傷。盡管有以上佐證,科學家仍謹慎地表示,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研究得出使用無線通信設備與其他癌癥之間有關聯(lián)的結論。

  世衛(wèi)組織的報告一出,立刻引起各方的廣泛關注。消費者此刻最擔心的是自己的愛機是否會對健康造成危害。美國環(huán)境研究小組隨后給出了答案,他們的報告稱蘋果iPhone的輻射量處于一個平均值的水平,而輻射量最高的是摩托羅拉生產的兩款手機,測試的輻射量幾乎達到了美國通信委員會規(guī)定的上限。

  面對這份突如其來的報告,手機廠商不高興。他們對此提出了質疑。諾基亞在一份聲明中稱,手機的射頻場就是導致腦瘤的致癌物或潛在致癌物,證據并不充分。索尼愛立信也表示,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射頻與癌癥之間有直接的聯(lián)系。國際無線聯(lián)合會認為,目前的“可能致癌”分析并不意味著手機致癌,目前其數(shù)據研究的證據依然是有限的。

  對于手機可能帶來的危害,中國政府早在2008年8月就實施了《移動電話電磁輻射局部暴露限值》標準。該標準對手機輻射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數(shù)據相當保守,確保對人體健康不會產生影響。據專業(yè)人士透露,市面上的絕大部分手機的輻射量都符合規(guī)定,但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山寨手機為追求大功率,往往會對此項標準置若罔聞。

  科學界與工業(yè)界的爭論讓消費者一時無所適從。從未雨綢繆的角度上講,恐怕我們只能采取國際上通行的做法:盡量減少手機使用時間,盡可能用耳機接聽電話,避免枕著手機睡覺。

  推薦理由:

  科技的發(fā)展給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它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為我們解決問題的同時,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人類發(fā)明了電腦,因此產生的電子垃圾讓我們越來越不省心;自從有了網絡,地球連成了一個村落,欺詐與謊言也越來越輕易地迷離我們的雙眼。

  手機輻射對人體是否有害的爭論由來已久,至今未有定論。事實上,就在去年5月,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曾宣布一項歷時10年,試圖在手機與腦瘤之間尋求因果關系的研究,因方法和對象的偏差而以失敗告終。手機可以爆玉米花?那地球真就成了一個“微波爐”。不過可以讓公眾放心的是,走紅網絡的《手機爆玉米花》視頻最終被證實是,某藍牙公司的一場獨具匠心的惡作劇。

  (楊程)


微信掃描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掃碼關注5G通信官方公眾號,免費領取以下5G精品資料

本周熱點本月熱點

 

  最熱通信招聘

  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