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山路崎嶇,很多地方還有冰雪,于師傅一路上不敢開得太快。
②于興三堅持把信直投到每戶人家里。
③現(xiàn)在平均每月只有一兩封信投入信筒,但于興三仍要每天打開查看一次。
④于興三分發(fā)報紙。他說現(xiàn)在寄信的人少了,但是訂報紙的多了。
本版采寫 本報記者 商西 本版攝影/視頻 本報記者 王海欣
自從20歲那年從父親手中接過郵包,于興三就與郵遞員這個職業(yè)結下不解之緣。今年53歲的他,30多年來跑遍懷柔北部每個鄉(xiāng)村。在北京最北的郵政所喇叭溝門,他一待就是18年,家也安在郵政所邊上。
腿殘疾不誤送信
喇叭溝門距懷柔縣城100多公里,分布著11個行政村,村民居住分散,山間道路崎嶇,于興三每天的投遞里程長達47公里。不論刮風下雨,烈日大雪,還是生病發(fā)燒,摔跤流血,他幾乎沒落下過一天。
而于興三是不能正常走路的。1992年,他在投遞途中被一輛手扶拖拉機別倒,這場車禍讓他左腿落下終身殘疾。局機關出于照顧,安排他到一個汽車加油站記賬,但于興三“感覺那工作沒什么意思,老想著回來”,半年后他找到局長,要求繼續(xù)干投遞。當時不少人問他“你行嗎?”“我說行,自己的事自己知道”,他回答得很干脆。這個決定也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最終被他以“鍛煉身體”為由說服。
于是,瘸了腿的于興三來到喇叭溝門郵政所,再也沒離開。當時郵遞員又回到騎自行車投遞的方式,因腿腳不便,他要了輛女式車。“過去都是土路,好走就騎著,不好走就推著,(腿)比以前吃力多了,沒少挨摔。有時滑倒了心里也有氣,想我這干嗎呀,不干了,但之后又好了”,于興三靦腆地笑了。
三年前,給郵遞員們配備了電動自行車,“比以前好多了”。但山路多彎,多上下坡,摔跤仍不可避免。今年5月31日投遞途中,于興三的電動車突然拐不了彎,他重重摔在地上,額角的血淌了半邊臉。去醫(yī)院縫了幾針后,他接著上班。
心里面總惦記村民
18年穿梭在北京最北的鄉(xiāng)村,村民早已記住這張黝黑的樸實臉龐。
80高齡的馬瑞成老人,家住中榆樹店村,距喇叭溝門郵政所8里多地,來取一回退休工資要耗去大半天。于興三征得老人同意,每月將匯款單和錢一同送到老人家里,讓他足不出戶就領到工資。
于興三還義務幫鄉(xiāng)里的其他老人送工資。而一年一度送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是他最高興的日子,“把錄取通知書送過去,人家很激動,你也就覺得特別滿足”。
如今電話、網(wǎng)絡席卷,寫信寄信的人越來越少,于興三有時在所里坐一上午,也不見村民來辦業(yè)務,但他還是會給自己找點事兒做,擦擦門口的郵筒,把屋子打掃明亮。午后時分,區(qū)里的郵車就到了,卸下幾十公斤重的報紙,把信件、包裹按村分好,裝進郵袋,他又上路了。
每想到幾年后要退休,于興三總覺得割舍不下,“怎么說呢,就是村里面那些村民,時間長見不著心里面總惦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