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手機漫游費聽證前段時間終于落槌,移動電話漫游費主叫上限標準為每分鐘0.6元,被叫為0.4元。漫游費在千呼萬喚之中,猶抱琵琶,縵身下樓了:主叫每分鐘下降了0.1元?上M者猶有不甘,覺得降得不夠、不到位。
好像要專門為中國電信漫游費下調伴舞似的,歐盟大聲疾呼,要歐盟所有電信運營商大幅度降低漫游費,如果運營商一意孤行,歐盟就會用法律手段強制漫游費下降。
十幾年前,手機還是“大磚頭”奢侈品,為少數(shù)人士所擁有,如今已發(fā)展到約5.55億用戶,成為百姓生活必需品。手機消費演變成巨大規(guī)模經濟,使電信越來越表現(xiàn)出公共服務的特征。也正因為如此,電信改革的每一步,都牽動人心。
手機漫游費下調,得實惠的是廣大消費者。讓居民享受改革發(fā)展成果,本應額手稱慶,為什么消費者還是不夠滿意呢?主要原因是壟斷造成了壟斷價格和價格結構。一是話費和漫游費仍然偏高,二是雷打不動的手機座機費收費,三是定價缺乏民眾意見參與。甚至一些專家都認為,電信定價科學依據(jù)不夠充分,沒有完全遵照成本核算理論決定價格和價格結構。
從成本核算看,2007年上半年國內四大電信運營商凈賺約619億元,其中漫游費貢獻巨大。因此,漫游費的確還有降價空間。但為什么漫游費沒有下調到消費者期盼的心理價位或按照成本核算應有的價位呢?國家有關部門表示,電信資費調整,要兼顧消費者利益和電信事業(yè)發(fā)展需要。
事實正是如此。消費者利益這頭權且不說,電信事業(yè)發(fā)展那頭確實面臨諸多難題。以這次漫游費下調為例,移動運營商倒是愿意大幅度下調,但是兩大固網運營商則不肯,因為2007年前11個月他們共流失用戶447萬戶,抵消新增用戶后凈流失用戶185萬戶,40年來首度出現(xiàn)用戶負增長。如漫游費下調幅度過大,則流失用戶更多。
在這種情形下,一部分消費者要求取消漫游費則更是不太可能。由于目前地區(qū)資費水平的差異,漫游費的取消,必將導致手機卡跨地區(qū)銷售,造成運營商內部管理和核算的混亂。因此,從成本核算角度考慮大幅降低或是取消漫游費還不合時宜,至少沒到時候。什么時間是時候?要寄希望于電信體制的未來改革進程。
很多在上世紀80年代坐過飛機的人,都對CAAC印象深刻,那時,中國大小飛機上,都噴涂著“中國民航”這個英文字母縮寫。經過90年代民航體制改革,現(xiàn)在進入任何一家機場的停機坪,滿眼都是國航、南航、東航等字樣噴涂在飛機上。民航改革經驗在于分拆,將民航分成若干家公司,終至良性競爭共同發(fā)展格局形成。
電信業(yè)若深化改革,讓所有運營商都能從事固話和移動業(yè)務,并適度降低從業(yè)門檻,則按成本核算和供求關系形成價格的那一天就會到來。那個時候,漫游費大概就不會“漫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