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報記者 鄭志輝
就在上周,全國第一起用戶因虛假來電顯示被騙、訴訟運營商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案件,在廣州天河區(qū)法院民事法庭開庭。庭審過程中披露出來的74歲原告人、老知識分子楊叔被騙經歷,讓人聽了痛心、揪心之余,不由自主地會擔心與自家的老人們也難免“中招”。
一宗典型的電信詐騙案
2013年10月20日上午,一名自稱是天河郵政局的女子打電話告知楊叔,有一封未領的掛號信。不想去排隊領信的楊叔,讓女子代為拆讀這封“掛號信”,得知自己收到一張在上海違章的罰單。
一番溝通后,楊叔電話那頭的上海黃浦區(qū)公安分局“劉警官”告知,違章罰單是誤會,但查到他跟王國興貪腐販毒集團一案有關,68萬元贓款轉進了他的賬戶。
緊張又警覺的楊叔立馬撥打了查號臺進行查詢,發(fā)現(xiàn)來電顯示號碼與查號臺提供的信息完全一致。最后,騙子們也實現(xiàn)了整個騙局的最終目的:讓楊叔在一周內分多次將48萬元存款轉入“檢察官”指定的賬戶中。
這樣一宗典型的電信詐騙案例,或許有人看了會笑騙子們的手法太Simple太Low,甚至會有人認為是楊叔太傻,但任誰都不能否認,楊叔已經是老人群體中具有較高知識文化水平的了,并且對電信騙案已具備一定的了解和警覺性。推己及人,如果同樣的案例發(fā)生在自己的父母輩身上,他們又能否表現(xiàn)得更“聰明”呢?
電信詐騙案不減反增
電信詐騙是指犯罪分子通過電話、網絡和短信方式,編造虛假信息,設置騙局,對受害人實施遠程、非接觸式詐騙,誘使受害人給犯罪分子打款或轉賬的犯罪行為。
這種看似簡單的騙術誕生自21世紀,人類社會金融及通信業(yè)快速發(fā)展的時期,借助于手機、固定電話、網絡等通信工具和現(xiàn)代網銀技術式,從2008年開始迅速發(fā)展蔓延,給人民群眾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最近兩三年來,公安部門聯(lián)合電信、銀行、新聞宣傳等有關部門,大力宣傳防范和打擊電信騙案的知識,筑起了一張主動防御的大網,只是從實際效果來看,罪案的數(shù)量和造成的損失不但沒減少,反而在逐年上升,令親者痛,騙者快。
據(jù)公安部的數(shù)據(jù),2012年全國電信詐騙案17萬起,群眾損失80多億元,比2011年10萬起、40多億元分別上升70%、100%;2013年,全國發(fā)案30萬余起,群眾損失100多億元。換句話說,去年一年間,平均每天有821宗以上電信騙案在全國各地發(fā)生,帶來的損失超過2700萬元,每宗騙案帶來的損失金額平均在3萬元以上。這些還是向公安機構報備后的統(tǒng)計數(shù)字,那些沒有損失或損失較小沒有報案的,或者如前述楊叔那樣,一開始怕丟臉沒有報案的,還不知道有多少?紤]到電信詐騙案中,70%以上受害者是中老年人,3萬元可能是老人們大半生的積蓄,被騙之后會造成多少老人傷痛欲絕、多少家庭為此失和困頓,思之令人寢食難安。
魔高一丈原因:人性弱點
千里之堤,潰毀往往始于一小小蟻穴。
在防電信詐騙的宣傳廣播、視頻遍布大街小巷的今天,電信騙案仍有如此高的發(fā)案率,我們不得不反思,騙子們憑的什么,能屢屢擊破楊叔們早有警覺的心理防線?甚至于,單靠宣傳教育,是否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各地偵辦電信詐騙的警察們的結論是,“雖然整個詐騙的過程漏洞百出,但它厲害之處就在于能抓住人性的弱點。”
犯罪分子最早的詐騙手段是“中獎”,利用了人們對金錢的欲望,后來是“猜猜我是誰”與虛擬綁架,抓住的是親情;現(xiàn)在則是利用政府公信力以及人們自我保護的意識,比如冒充公安局、檢察院、法院等。人之所以為人,在于我們有欲望,重感情,七情六欲的任何一種,都能為騙子們所利用,實在是防不勝防。
哪怕宣傳材料及時曝光了這些段子,騙子們又早已與時俱進,從前段時間的“爸爸 去哪兒 ?”,“我在東莞被抓”,到“馬航失聯(lián)”,很多社會熱點話題都會成為編寫詐騙短信和劇本的新素材。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說的正是這種情形。
即使你自問已經對這類詐騙言辭完全免疫,但如果這些短信或者電話來自一個你熟悉的號碼時,誰又能擔保一定頭腦清醒呢?
90%電信騙案源自網絡改號電話
公安人員還總結說,“電信詐騙是一種低成本、‘高回報’犯罪,詐騙手法簡單,極易傳播、仿效!
兩三萬塊錢就能買一個短信群發(fā)器,一天內就可以發(fā)送超過10萬條詐騙短信,即使上當概率只有萬分之一,一天有10人被騙,按每人平均損失3萬元,也足夠騙子集團“回本”了。
讓問題進一步惡化的是近年出現(xiàn)的電話改號軟件和偽基站,都能隨意修改主叫號碼,進一步增強了騙案的迷惑性,而這類改號軟件竟然只需數(shù)百元就能買到,一臺偽基站也只要大約2萬元。
本著做一單回本,兩單有賺的想法,暴利驅動下,不法分子對此趨之若鶩。公安部統(tǒng)計,2013年我國發(fā)生的30余萬起電信詐騙案中,使用網絡改號電話作案的占90%以上。
有心人可能已經察覺到問題的核心所在,既然嚴打和宣傳教育并不能根治電信詐騙案,為何不抓住“改號電話”這一騙子的命門所在,或防或打,當可收事半功倍之奇效。
原廣州市公安局政治部人事處處長、現(xiàn)格力電器副總裁陳偉才即是這樣一個有心人。實際上,陳偉才從2010年起即致力于大力打擊電信詐騙犯罪。2014年,陳偉才借參加“兩會”期間,再次提交打擊跨境網絡改號電話詐騙案件的議案。
陳偉才認為,解決電信詐騙問題,運營商需要全部攔截境外網絡改號電話,基于目前的技術,運營商也具備這樣的能力。
“特殊來電”能否被攔截?
事實上,電話改號軟件早從2008年被媒體首次發(fā)現(xiàn)并曝光時,就有通信專家警告說,這種非法軟件極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成為手機詐騙的另一種新形式。在當時,運營商大多回應說,無法識別和屏蔽這種“特殊來電”。
而在改號軟件被境內外電信詐騙犯廣泛利用來進行犯罪的今天,運營商對陳偉才建議的回應依然含糊其辭。有運營商老總表示,騙子通過改號詐騙是“新事物”,以前對電信運營商的技術標準中并沒有相關要求,建議公安部找工信部下屬的電信研究院測試如何攔截,再修改標準嚴格執(zhí)行。
攔截改號電話是否真的如運營商說的那么困難呢?似乎也未必。
許多智能手機用戶都已發(fā)現(xiàn),一些尾號為“110”的“法院傳票”、“郵局郵件”類詐騙電話,在某些民間軟件公司的電話衛(wèi)士顯示中,早已被數(shù)百上千人標注為“騷擾電話”,大大減少了智能機用戶上當受騙的幾率,而這些110電話據(jù)說同樣是騙子用改號軟件弄出來的。
設想一下,同樣的技術如能用在運營商網絡端,將詐騙電話辨識并攔截于局端,將能減少多少電信詐騙罪案的發(fā)生啊。
有通信專家表示,在電話詐騙全國損失的100多億元當中,運營商可獲得10億元左右的服務費用,這樣的灰色收入可能是各地運營商對電信詐騙態(tài)度曖昧,不愿積極配合攔截的內在原因。
陳偉才則說,大家每月6元開通來電顯示,13.9億用戶一年共交付1000億元的來電顯示費用,用戶與運營商構成了事實上的服務合同,用戶因為來電顯示被誤導受騙,運營商應該承擔賠償責任,這也是他鼓勵楊叔向運營商提起訴訟,要求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原因。
對于運營商在電信詐騙案中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法律界仍然沒有一致而明確的結論,案件也還在審理當中。
但對公眾來說,更關心的是,運營商是否有能力將這造成90%電信騙案的大口子部分甚至完全堵上?能,或者不能,根源又在哪里?對此,本報將繼續(xù)深入關注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