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網(wǎng)訊 記者馬超 通訊員辛欣 馬俐 寄出去的是手機,收到的卻是石頭。但由于沒有保價,快遞公司聲稱只賠償運費的五倍,這可急壞了寄件人柳女士。近日,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人民法院審結了這起郵寄服務合同糾紛,認定快遞公司應承擔賠償責任。
今年5月4日,在蘇州一外企工作的柳女士到數(shù)碼城挑選了一款價值5288元的三星最新款智能手機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弟弟。因上班不便,她委托傳達室的同事小李把手機郵寄到湖北咸寧老家。恰好申通公司的快遞員來派件,小李便告訴快遞員有物品需要郵寄。快遞員讓李某填寫快遞單并自行裝袋,收了15元快遞費,隨后將包裹取走。
當日,申通快遞公司承包區(qū)負責人電話聯(lián)系柳女士,詢問是否要對手機保價,聽聞保價還要額外交納100余元費用,柳女士回復稱無需保價。三天后,包裹到達目的地,快遞員派送時,柳女士的弟弟當場拆包驗貨,手機盒內(nèi)竟赫然躺著三塊石頭!他當即拒收并報警。柳女士又詫異又氣憤,起訴要求快遞公司賠償手機價值5288元。
法院調(diào)取了柳女士公司傳達室的監(jiān)控錄像,錄像中,小李將一個三星手機盒裝入快遞包裝袋后交給快遞員,快遞員未開盒查看,直接將包裝袋密封后帶走。對此,申通快遞公司稱,包裹是小李自行包裝的,快遞員并未查驗,無法確認郵寄的物品是不是手機,而且柳某未保價,根據(jù)快遞單背后《快遞服務合同》的約定,僅需賠償郵寄費用的五倍即75元,最多不超過500元。
手機究竟是何時“變身”為石頭的?法院審理認為,根據(jù)監(jiān)控錄像、報警記錄等,并結合快遞公司承包區(qū)負責人電話聯(lián)系柳女士詢問保價事宜的事實,可以認定柳女士郵寄的物品為手機,手機在運輸過程中被調(diào)包為石頭。而快遞公司無法確定手機被更換的具體時間和環(huán)節(jié),且無法證明其已經(jīng)盡到運輸管理的義務,具有重大過失,運單上的保價條款無效,快遞公司應當承擔手機價款的賠償責任。
【以案釋法】無法證明盡到運管義務則保價條款無效
據(jù)該案承辦法官介紹,由于快遞服務公司在運送貨物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均有貨物丟失的風險,為最大程度減輕自身損失,快遞公司一般采用在托運單中加入保價條款的方式將此風險轉(zhuǎn)嫁給托運人,約定若未保價的貨物丟失,快遞公司最高只賠償快遞費的三至五倍。該條款是否有效,要依據(jù)《合同法》第五十三條第二款,審查快遞公司是否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chǎn)損失的情形。
“如果快遞公司不能證明其已經(jīng)盡到運輸管理的義務,或無法證明托運貨物系在哪個環(huán)節(jié)損壞、丟失的,則推定快遞公司具有重大過失行為,依法認定保價條款無效。反之,如果快遞公司能夠證明其已盡到運輸管理的義務,不存在丟失貨物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行為,則應當認定保價條款有效,貨物損失可以按保價條款的約定賠償。”該法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