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報記者 孫妍
“雞蛋從內打破是生命,從外打破是食物!鄙虾PTV走過的十年,就是自我打破的十年。
“上海模式”打破了運營商和牌照商之間的主權之爭。IPTV從前向收費到后向收費,更是“割肉式”的自我改革,短短三年,用戶實現了從零到百萬的突破。當用戶高速增長的紅利期褪去后,IPTV是否能搭載“智慧家庭”的航母乘風破浪?不論如何,自我打破的種子已經在IPTV“第二春”里種下。
自打出生開始,IPTV一直帶著電信系與廣電系的利益之結,在抵制、上書、叫停中掙扎往復。這支正規(guī)軍,在熬過了技術空白、模式空白、利益糾葛以后,終于站上了政策的高地。
* 拓荒期2006—2007年
毋庸置疑,開始的兩年,是上海IPTV走得最為蹣跚的兩年。運營商與牌照商的合作模式,IPTV的技術平臺,一切都是空白,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也就是這最關鍵的兩年,上海電信積累了IPTV核心技術,百視通也華麗轉身,讓雙重尷尬的身份轉變成了雙重優(yōu)勢,由此奠定了“上海模式”的雛形。
四個月搭起平臺
“IPTV是三網融合工程一次最激情的實踐!睍r任 中國電信 上海公司(下稱上海電信)IPTV項目組組長,如今是上海電信網發(fā)部總經理楊炳豐在憶起往昔時,仍舊深刻地記得2006年IPTV正式商用后他說的這句話。
2006年年初決定9月要大規(guī)模放號,4月份立項組建IPTV項目組,8月份就要結束所有技術工程。“這對我們來說,簡直是無眠的四個月!睍r任IPTV項目組技術負責人,如今依舊堅守在IPTV業(yè)務上的張鄭擎笑著說道。在緊張的四個月里,張鄭擎必須要牽頭把IPTV平臺搭建起來,不管是后臺管理系統(tǒng)還是CBN內容分發(fā)網絡,國內都沒有成熟的技術規(guī)范可借鑒,然而“不行也得行,不上也得上”。
除了技術空白外,IPTV想要落地最難的還是找到用戶。因為IPTV至少需要2M帶寬來支撐,在正式放號前,上海電信各個區(qū)局對存量用戶進行了大規(guī)模排摸,找到目標用戶才能有的放矢。然而,巨大的挑戰(zhàn)接踵而至,很多用戶在安裝的當口退單,根源在于,當時很多家庭只會在書房或臥室留一個網口,如果要在客廳安裝IPTV,需要穿墻拉一根很長的網線,用戶往往無法接受。
當時上海電信為IPTV開通了一條服務熱線,整天都會響個不停,IPTV項目組成員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只要一聽到電話鈴聲就神經緊張。
“最初,IPTV經常會碰到畫面卡頓的情況,有時候還需要拔了網線重新插上才能用!币晃粊碜阅蠀R的IPTV老用戶對《IT時報》記者說道,9月1日放號當天,他申請了第一部IPTV,當年南匯“IPTV第一村”湯巷村以每天近20戶的速度完成了全村安裝。
為了在高速發(fā)展下保證IPTV的質量,上海電信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虛擬專網改造,將老設備換新以便更好地支持直播視頻流的傳輸,同時還抽調了一批技術骨干成立“啄木鳥小組”,甚至親自上門為用戶排除故障并“攻關”布線問題。
最讓“啄木鳥小組”頭疼的是,因為機頂盒和平臺廠商的技術尚未成熟,以致IPTV頻道常常莫名其妙“消失”!白哪绝B小組”只能深入到各個技術環(huán)節(jié),制定解決方案指導第三方廠商做技術改造。“到了2007年,啄木鳥小組都能獨立研發(fā)生產機頂盒了!闭f到這, 張鄭擎喜形于色。
廣電“叛徒”的雙重尷尬
“鬼子進村,搶錢的干活,打槍的不要。”在拓荒期的幾年里,百視通內部一直把這句話奉為座右銘,時時提醒自己要低調!
從IPTV誕生之日起,電信系和廣電系的利益之爭就沒有停止過。當時百視通的身份也面臨著雙重尷尬,因為母公司上海文廣的關系,百視通一直被視為廣電系的“叛徒”,幫著電信開疆拓土。另一方面,百視通雖然拿著全國牌照,卻在強硬的屬地管理面前顯得蒼白無力,走到哪里都被看成是到別人的地盤上搶錢。
龍奔就曾深刻地經歷過IPTV老兵們的掙扎生存史。2007年初龍奔正式加盟百視通,作為第一任主抓內容的副總裁。在他入職前的那一年發(fā)生了“泉州事件”:福建泉州曾是中國電信IPTV首次遭到地方廣電叫停的地方;在他入職后的第二個月,發(fā)生了“四月危機”,各地廣電紛紛上書廣電總局,要求限制IPTV業(yè)務,包括:IPTV不能包括直播電視內容,點播內容須審批,百視通作為牌照擁有者在各地經營不能由電信或網通出面,廣電總局對此做出肯定批復的風聲不脛而走,但所幸這次上書事件并沒有進一步擴大。
“在個別地方,IPTV的境遇跟裝黑鍋的差不多,過街老鼠人人喊打!饼埍颊f道,“即便到現在,IPTV也一直陷在利益紛爭中,只不過‘明戰(zhàn)’更多變成了‘暗戰(zhàn)’,撕破臉的事兒少了!
大事記
2005年3月 百視通獲得第一張IPTV全國運營牌照。同年,上海在浦東和莘閔部分區(qū)域開始試點IPTV業(yè)務。
2006年9月1日 上海IPTV開始在全市商用,成為繼哈爾濱之后第二個進行IPTV大規(guī)模商用的城市。
* 大躍進期2008—2011年
從2006年底的6萬用戶,到2009年底突破百萬,發(fā)展速度甚至超過當年的ADSL,只用了三年,上海IPTV用戶數已占上海電信寬帶用戶數的四分之一,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IPTV第一城”。2008年,上海IPTV迎來了一個轉折點,以此為起點,進入了光速發(fā)展。
“每月看8次免費”擊破“養(yǎng)機專業(yè)戶”
回看、點播、時移,IPTV確實為人們帶來了“電視新看法”,這也是與有線電視競爭的殺手锏。一開始,IPTV采取的是前向收費,推出月租費為30元、40元、60元的三個套餐,在價格上也一直貼著有線電視打。
在用戶還習慣于免費看電視的情況下,讓用戶繳費看IPTV比較困難,用戶增長較為緩慢,前期甚至經常出現用戶裝了不看的現象。 在龍奔看來,有些地方的運營商對IPTV考核不夠成熟也是原因之一。有些地方片面強調裝機量,忽視了用戶活躍度,出現了一位營銷人員家里裝好幾部IPTV的“養(yǎng)機專業(yè)戶”。
據時任IPTV項目組副組長,現任上海電信新興業(yè)務部大數據運營中心主任馮耀洲回憶,2007年底公司下達了硬指標: 2008年要新增50萬用戶,關鍵要大幅度提升用戶活躍度。當時上海IPTV用戶量大概在20多萬,寬帶也不斷傳出放開的風聲,IPTV贏則寬帶贏,寬帶贏則固網贏。IPTV項目組頂著巨大的壓力,特地向德國電信取經,對方給了一個很好的建議,將IPTV作為寬帶的價值填充。
于是上海電信進行了一次營銷政策大改革,實行每個月只要開機8次就可以免月租費的“免費策略”,一推就是三年。改前向收費為后向收費,但在短時間內,電視大黃頁、預約掛號、卡拉OK、游戲等增值業(yè)務都還賺不到什么錢。點播類節(jié)目的收益在逐年上升,但較之前期在虛擬專網改造,機頂盒等方面的投入,金額仍不在一個等量級上。
2008年之前,上海電信為了降低機頂盒的成本,多次和機頂盒廠商談判。當時中興和 UT斯達康 是設備提供方。一開始廠商十分強勢,機頂盒只能適配自家的平臺,無法兼容,以致機頂盒的價格居高不下,每部機頂盒成本高達800到1000元。
為了打破廠商的技術壟斷和價格壁壘,馮耀洲與廠商們常常在談判桌上爭得面紅耳赤,關起門來從下午爭執(zhí)到晚上,什么時候有結果什么時候結束,逼得廠商開放了接口標準。后來,上海電信又引入了第三方廠商同方,做出了同時適配兩家平臺的機頂盒。博弈了將近一年時間,機頂盒的成本跳樓式下降到兩三百元。
“IPTV的免費策略在公司內部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當時還有一派聲音把我們指為‘叛徒’,從公司的寬帶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錢補貼百視通! 說罷,馮耀洲笑了一陣,笑聲中略帶無奈與辛酸。
“上海模式”的輸出
早在2006年上海IPTV正式商用時,就有俄羅斯、法國、中國臺灣地區(qū)等全世界運營商紛紛前來上海取經,國外代表團最關心的是如何在短短四個月內搭建起成熟的IPTV平臺,突破機頂盒落地的問題。
然而,“上海模式”之所以成為國內各省學習的樣板,主要是因為上海電信和百視通能夠在明確分工的前提下強強聯合,這種合作模式為之后固定下來的“總分平臺”結構奠定了基礎。
龍奔認為,雙方的出發(fā)點都是可以理解的。在電信運營商看來,IPTV發(fā)展用戶的主要策略仍然是靠寬帶捆綁、套餐疊加,沒有運營商的主業(yè)務帶動,IPTV起不來。
當百視通開始賺錢的時候,整個IPTV產業(yè)還在賠錢,貼補的是運營商;在百視通看來,用戶看的是內容,沒有內容就不會有用戶,而內容集成只有百視通這樣的牌照商才有資格做,也只有百視通這種基因的公司才有版權資源和內容運營能力!岸鳬PTV偏偏就是需要協(xié)同發(fā)展的產業(yè),合理分工很重要,制定好規(guī)則很重要,這也是上海模式的意義所在!饼埍颊f。
最早實踐的“哈爾濱模式”中,哈爾濱網通只提供承載網絡,沒有參與到IPTV業(yè)務管理中。而在“上海模式”中,上海電信負責IPTV網絡和服務平臺支撐、增值業(yè)務管理、用戶發(fā)展的認證和計費等;百視通負責視聽內容的生成系統(tǒng)、內容審核及監(jiān)控系統(tǒng)等。這也開創(chuàng)了“雙認證、雙計費”的先河。
在放號前的兩個月里,上海電信IPTV項目組一直與百視通就合作模式反復談判,在最后短短兩天時間里,雙方一舉敲定了大部分合作細節(jié),這一合作框架被稱作“上海模式”,一直沿用至今。在楊炳豐看來,最關鍵是爭取到了增值業(yè)務和機頂盒投資,讓上海電信在之后的IPTV營銷策略和模式創(chuàng)新中能有所作為。
當然,在“上海模式”對外輸出時,也遭遇了一些跌宕,由于跳過了地方廣電,IPTV的受益者只有百視通和電信運營商,地方廣電紛紛叫停!吧虾DJ健敝猿晒Γ艽蟪潭壬弦驳靡嬗诎僖曂ǖ碾p重身份。
大事記
2009年 上海推出高清IPTV。
2010年6月 全國12個三網融合試點城市塵埃落定,上海市毫無意外地進入了名單。
同年 上海率先實現城市光網全覆蓋,IPTV用戶量突破130萬。
* 彷徨期2012—2015年
2012年,一個多事之秋,雖然廣電總局不僅多次強調181號文,讓行業(yè)不要忘了這條紅線,但OTT盒子仍舊野蠻生長甚至頂風作案。小米盒子被封的同時,掀起了新一輪的盒子亂戰(zhàn),同洲飛看、樂視 C1 接踵而至。同時,各大盒子廠家紛紛向牌照商靠攏,以此來規(guī)避政策的封殺。
OTT野蠻生長 “正規(guī)軍”占領政策高地
在OTT如火如荼的境況下,整個行業(yè)都開始耐不住寂寞了。牌照商中的“急先鋒”百視通和華數分別推出了小紅和彩虹BOX。電信運營商開始嘗試IPTV+OTT模式,有線電視運營商開始嘗試DVB+OTT模式,在流媒體網CEO張彥翔看來,運營商的規(guī)模效益以及付費渠道的通暢,都可以保證合作伙伴的收益。以IPTV為基礎服務,打造內容更為豐富、體驗更好的視聽增值服務,形成用戶群體的差異化,分級服務體系,可以推進現有IPTV的發(fā)展升級,同時借此塑造電信運營商在整個產業(yè)鏈上的牽頭作用。作為廣電運營商,DVB+OTT仍舊不能打破廣電各地割據的格局。
2014年政策開始回歸,OTT借助違規(guī)內容野蠻生長的優(yōu)勢被抹殺了,商業(yè)模式很是慘淡。運營商也回歸到IPTV業(yè)務上來,如何賺錢成了焦點。
時間推移到2012年,在與上海電信確定廣告分成比例后,百視通廣告服務開始在全國落地,這也是2012年度百視通IPTV廣告業(yè)務增長100%的重要原因。
2013年,上海電信嘗試以IPTV為入口打造智慧社區(qū),居民可以在電視上預約掛號,上班前可以通過電視知曉周邊情況,還可以進行周邊菜場比價等查詢。
張彥翔認為,“隨著網絡改造、終端成本越來越低,用戶規(guī)模越來越大,增值業(yè)務的紅利期并沒有過去,只是要把電視、手機、電腦幾個屏聯動起來,發(fā)揮電視屏在感官體驗上的優(yōu)勢。”
2015年,IPTV終于沖開了政策關,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2015)65號文《三網融合推廣方案》,長達5年的三網融合試點階段終于結束,廣電、電信業(yè)務雙向進入擴大到全國范圍,全面推廣三網融合,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節(jié)點。
大事記
2015年 上海推出了4K高清IPTV業(yè)務。
同年9月 國務院印發(fā)了65號文《三網融合推廣方案》,三網融合試點階段宣告結束,廣電、電信業(yè)務雙向進入擴大到全國范圍。
* 新生期2016—未來
正式商用十年之際,上海IPTV宣布,到2016年底電視及手機用戶將突破300萬。同時,上海IPTV將朝著智慧家庭第一城的方向重新起航,IPTV不再是配菜,而是主食。千兆寬帶和超級4K IPTV已經蓄勢待發(fā)。
智慧家庭成為IPTV“第二春”
對電信運營商來說,IPTV是高速寬帶黏性最高的殺手锏應用之一,上海電信在2015年推出4K IPTV之時,全國都出現井噴式增長,以致芯片一下子供應不過來,4K高清IPTV盒子一度供不應求。
中投顧問《2016-2020年中國新媒體產業(yè)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的數據也佐證了中國IPTV的高速發(fā)展,截至2015年底,全球IPTV用戶凈增長600萬,創(chuàng)下24個月以來的新高,仿若老樹開花迎來第二春,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2015年第四季度中國IPTV用戶新增370萬。
但是,這種紅利期多久會過去?
錢名海從2007年開始負責上海IPTV業(yè)務發(fā)展和平臺運行工作,直到2013年調任至其它部門。在他看來,如果理解為承載在寬帶上的互動電視業(yè)務,IPTV作為寬帶價值填充還會存在幾年時間。若干年以后 IPTV業(yè)務本身發(fā)展將出現衰退,一方面擁有看電視習慣的群體不斷減少,另一方面視頻替代品更加便捷和豐富。 未來IPTV平臺,可以成為應用和內容合作的綜合運營平臺,成為智慧社區(qū)和智慧家庭的承載、分發(fā)平臺以及客戶消費行為分析的大數據平臺,該平臺與電信智能管道緊密連接,服務從前臺走向后臺。
上海電信新興業(yè)務運營管理部總經理金劍鋒在IPTV十年慶典上首次透露了“智慧家庭”藍圖。上海電信即將推出“百千萬計劃”,年內計劃通過“百”家營業(yè)廳體驗區(qū)展示,配備“千”人屬地化專業(yè)服務隊伍,向十“萬”戶家庭提供“智能組網”服務。未來將通過天翼網關統(tǒng)一硬件接入標準,搭建智慧家庭開放平臺,比如與上海保安推出視頻安防及報警服務,與華為、中興、360等公司推出智能家居一體化解決方案等。
這與集團戰(zhàn)略步伐一致,中國電信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楊杰履新后首次談到戰(zhàn)略轉型,便聚焦于“網絡智能化、業(yè)務生態(tài)化、運營智慧化”。IPTV的身份定位也從寬帶價值填充升級為戰(zhàn)略性基礎業(yè)務,毋庸置疑,視頻、娛樂仍是家庭的剛需,未來發(fā)展的關鍵點在于打通IPTV、手機、PC三個屏。
Gartner研究報告表明,全球TOP100電信運營商中有60%計劃進入智慧家庭市場。
費用仍是用戶所關心的問題,如果智慧家庭的收費過高,會大大降低用戶的消費熱情。從韓國SK電訊的情況來看,用戶可以自由組合,收費門檻并不高。對于大家電,冰箱、空調等家電企業(yè)通常會提供服務代金券。對于小家電,智能開關、智能插頭等有兩種不同的方案:一種是“Smart Home unlimmited”,用戶每月支付2000韓元(約合人民幣11元),可以使用多個智能家居連接設備;一種是“Smart Home One”計劃,每個單獨的智能家居設備每月付1000韓元。
“對用戶來說,考慮更多的是性價比。對運營商來說,如何通過智慧家庭的服務收入來降低千兆帶寬的入戶門檻,同時也是運營商從設備提供商向服務運營商的轉型需要!睆垙┫枵f道。
也許當這兩者達到平衡之時,就是智慧家庭爆發(fā)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