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場合都有一種論調:“3/4G被OTT了,不怕,還有5G,因為5G是要搞物聯網,帶來百倍于人的用戶量,運營商將重新牛逼!
這個邏輯聽上去有道理,但是它忽略了一個最核心的問題:物聯網連接數的意義迥異于用戶數。物體無法自己上網、自己開機、自己選套餐,背后的實質都是云計算。
美女袁媛老師對此總結說:物聯網就是一分網九分云。深以為然。
從連接數上來說,中國移動是全球最大的物聯網運營商,它以目前接近1億的M2M連接數,超過at&t。但它的用戶質量不是很好,大部分都是2G連接,電信也有一半的物聯網是2G,國內基于3G/4G的物聯網市場一半都跑在聯通的網絡上。這與聯通集中化的支撐體系和JASPER關系很大,實質上,也是云化集中化的思維起到了作用。
插播一下,車聯網是一個特殊的類目,運營商有絕對優(yōu)勢。因為車的場景是復雜多樣的,不完全是物聯網的方式。介于人與物連接中間的狀態(tài),F在車內的娛樂、后視鏡,就是一般的4G連接,套餐也是人的套餐上疊加的。后期位置、車內儀器儀表的檢測就是物聯網。從北美和中國來看,還是以車內娛樂和視頻為主的,用的連接技術和人的連接幾乎是一致的。未來還是一個比較獨立的車的模式。
先說說連接
先建網,這是運營商必須要做的事。
移動對物聯網大戰(zhàn)略喊得響,但是策略上對于網絡部署并不積極。
移動目前正在進行外場測試,原定于三月決策的技術路標一拖再拖,內部對NB-IoT、catm1 FDD混合組網或新建都感興趣,這是為了900兆頻譜重耕,和為了Fdd Lte儲備。但這個興趣只限于網絡部門,市場和各省公司卻不是很感冒,因為看不到收入。
移動一個鮮明的特色是自搞模組。一是推動模組成本降低,二是復制終端公司模式,目前終端公司是第一大收入貢獻者。
聯通和電信已經明確了NB-IOT路線,電信積極落地,借助800兆LTE的部署,同時大規(guī)模部署NB-IOT。今年電信發(fā)出30萬800M基站大單,明確要求必須支持NB。對物聯網模組的補貼政策也明確,比較積極招呼模組廠家送產品入庫,在NB-IOT之前,電信明確用cat1,但cat1其實是是lte超低端的概念,但是還不是窄帶物聯網,沒有深度覆蓋和超低功耗。
還記得電信今年提出對模組的2億元補貼嗎?到現在一分錢還沒花出去,因為門檻實在太高了,要求在網6個月。不過,這也是表達了一種千金買馬骨的態(tài)度。
誰家強?
移動這幾年明確提出生態(tài)的概念。這個生態(tài)不是那種松散的概念,而是真正基于移動自有平臺之上構建的平臺。
這是移動與電信聯通在這個方面非常明顯的區(qū)別:自有體系。
目前為止,移動在連接管理平臺和應用平臺都是自己研發(fā)的,模組芯片也是自己做。OneNET上已經有600萬設備在跑。
OneNET也是一個勵志的故事。傳說中這個發(fā)明者在集團做的不開心,自愿去了重慶之后,搞出OneNET,去年還奪得大獎。
然而移動這種創(chuàng)業(yè)式的發(fā)展帶來的后果是,物聯網體系是支離破碎的。物聯網公司自己就有技術、支撐平臺、硬件等功能,但是銷售是讓省公司完成。電信和聯通是相對獨立的。
物聯網平臺從底層到高層可分為四大平臺類型:設備管理平臺DMP、連接管理平臺CMP、應用使能平臺AEP、業(yè)務分析平臺 BAP。
其中CMP平臺建設在運營商系統(tǒng)之上,最能體現運營商價值,運營商在物聯網產業(yè)鏈中的核心產出也在于此。
這是運營商物聯網業(yè)務的生產系統(tǒng),相當于BOSS系統(tǒng)加網管系統(tǒng)。CMP實際上相當于人的通信中的BOSS系統(tǒng),區(qū)別是它能夠更好的滿足物聯網對連接的特性:計費實時性、套餐生成的雙向性、自動化等。
業(yè)界公認三大CMP平臺,愛立信DCP、沃達豐和JASPER。
去年7月,電信自己搞不定后,采用了愛立信的DCP平臺。但是愛立信平臺有個問題是,必須要核心網匹配。后面電信好像也用了其他平臺。
移動與華為聯合研發(fā)CMP平臺,2013年7月商用,接入M2M用戶超1600萬。實際情況也是不太好用,關鍵它不是一個云平臺,分省而治。計費靈活性、應用處理能力都是問題。
聯通很明智的選擇了Jasper,技術上很好用,但略有政治風險,畢竟Jasper是一個全球化的平臺,數據會出國。
這里插播一則八卦,其實最早Jasper是去找了移動,移動一聽,哪來的一個小公司,還要分我50%收入,邊兒待著去吧。
從網絡層來說,雖然移動CMP最差,但是一白遮百丑,網絡覆蓋優(yōu)勢,讓很多企業(yè)自動選擇了它。
網隨云動
在互聯網時代,運營商被管道化,賴以生存的基礎業(yè)務被OTT。
到了大連接,從人轉變到物,不但不會改善,還會進一步加劇。
一分網九分云,沒有應用層,啥都不是。畢竟,物聯上網,它自己啥也不會干,不會交套餐費,也不會打開APP。物聯網背后是需要強悍的應用與數據處理能力。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運營商注孤生。做云,和運營商的組織架構、體制沖突得太厲害。
未來隨著工業(yè)物聯網時代的興起,云服務的屬地化需求會越來越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運營商的機會是“網隨云動”。
以前杭州不是全國骨干節(jié)點,但現在是了,為什么,因為有阿里云。
云在哪里,傳輸承載就要布到哪里。中移動副總裁劉愛力就提出了這個口號,他說,“不管你愿不愿意,要不被別人顛覆,成為過往云煙;要么自我顛覆,浴火重生!
說的很好,但是誰在顛覆令上簽字是個問題啊。
網隨云動的另一層含義是,運營商應該趕緊尋找靠譜的云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