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移動電話國內(nèi)漫游通話費上限標準”聽證會召開前夕,電信專家闞凱力關于漫游費的一些言論把他本人卷進輿論的漩渦,最近本報記者專訪了媒體眼中的“闞大炮”,聽聽他自己怎樣看待媒體的評說。
中國青年報:作為參與漫游通話費下調(diào)方案制定的專家,您怎么看待此次聽證會,能否預測一下聽證會的結果?
闞凱力:我對最近有的媒體關于“漫游費聽證方案流產(chǎn)”的說法很不滿,聽證會的目的是為政府下一步?jīng)Q策聽取來自各方面的意見,而不是在會上就要拍板做決定。
我相信,政府的決策時間不會太長。中間還有一些程序,研究完之后還要起草文件。當然,在決定公布之后,可能還要給運營商留一些時間調(diào)整計費系統(tǒng),最終的決策應該是和方案二比較接近的。
中國青年報:有媒體報道您在聽證會前改變觀點,聽證代表黎香友認為您在聽證會前混淆概念,甚至有媒體建議“專家不要摻和漫游費利益紛爭”。對此,您怎么看待?
闞凱力:我一直在說的是,建立漫游的成本幾乎為零,其中不過是由網(wǎng)絡傳送幾個計算機自動生成、比普通電子郵件還簡單的信息,成本與每分鐘都要收取0.2元的費用相去甚遠,我們起草的兩個方案中都建議取消這0.2元。
必須解釋的是,漫游費和漫游通話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老百姓經(jīng)常說的漫游費實際上就是這0.2元,而此次要下調(diào)的是漫游通話費,其涵蓋面超過漫游費。
中國青年報:電信領域的改革為什么總會引起公眾的關注?
闞凱力:電信業(yè)在上個世紀70年代經(jīng)過技術革命,蘊含了巨大的生產(chǎn)力,所以受到了公眾的廣泛關注。但是,正因為電信技術發(fā)展太快,而經(jīng)營體制沒有多大變化,所以電信業(yè)的矛盾比較突出,生產(chǎn)力(技術和設備)已經(jīng)是新的了,但是生產(chǎn)關系(運營商)還是落后的體制。
電信技術的發(fā)展速度比計算機的發(fā)展快得多,但技術轉(zhuǎn)化為生產(chǎn)力的能力就弱很多,因為計算機行業(yè)是充分競爭,技術很快就變成了消費者的利益。
中國青年報:有人說您過于熱心公共事務,不如關起門來做學問。您怎么看?
闞凱力:我研究的是電信經(jīng)濟,本身就是公眾事務。
中國青年報:您之前曾在電信研究院任職,后來到北京郵電大學當教授。有人認為您應該在政府任職才能施展您的所學,您如何看待?平時您喜歡什么樣的學生?
闞凱力:當學者、教授就不要想升官發(fā)財。我這個人只適合作學者,只能努力去尋找真理。
我給學生上課,課堂上有一個規(guī)矩。課堂表現(xiàn)是以提問題來加分的,如果問出我沒想到的問題,肯定要多多加分。我30年前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讀博士,學校號召獨立思考,鼓勵質(zhì)疑,不要怕冒犯權威。斯坦福教授都是某一個領域的權威,被學生問住了,教授不但不生氣而且自豪,還跟別的教授說,我培養(yǎng)的學生真好,都把我問住了,把這當作非常得意的事情。這非常好,我喜歡這種交流,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推陳出新,青出于藍。
金庸的武俠小說里,師父都是希望徒弟超過自己。這才是真正的大師風范。被學生問住就生氣,太沒有大師風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