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后上市公司最大的地雷莫過于中興通訊公告稱2012年前三季凈利潤預虧16.5億元至17.5億元,這也是中興通訊上市15年來的首份虧損財報。
一直以來,中興通訊都是A股科技板塊的領頭羊,獲得諸多機構的重倉配置,不少券商研究員也將之視為重要的標本。不過,這個地雷卻讓160個機構一天之間市值蒸發(fā)近7億元,也讓不少券商研究員大跌眼鏡。
事件發(fā)生后,不少媒體對券商幾乎集體誤判了中興通訊的前景口誅筆伐,不少投資者也因此怨聲載道,特別是在不少券商研究員正積極角逐新財富研究員的關鍵時刻,相信此次嘗盡苦頭的基金會利用手中的選票好好宣示一下自己的權利:這年頭,不讓我賺錢罷了,讓我虧錢我也認,別讓我虧那么慘,尤其是重倉股,要不憑啥給你那么多分倉傭金。
細究一下研究員此次的誤判,最直觀地會想到,研究員水平不夠,不能前瞻性地把握好行業(yè)和主要公司的動向。
但事實上,中興通訊這顆地雷的爆發(fā)并非完全沒有先兆。今年上半年,中興通訊主營業(yè)務收入426.42億元,同比增長15.20%;但相應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僅2.45億元,同比下滑幅度達68.16%。
盡管如此,眾券商在中報后仍積極唱多中興通訊,研報給出了幾乎清一色的年度盈利的業(yè)績預期,幾乎無一研報預測到了其三季度業(yè)績的巨虧。
業(yè)績衰弱已露端倪,行業(yè)景氣度也明顯下滑,但幾乎所有分析師都看好中興,無視風險。真的是水平的問題嗎?筆者嚴重存疑。
在發(fā)布三季報預告后,中興通訊第一時間召集了諸多研究員,對上述疑點做出解釋,表示國內運營商將三方合同的簽訂周期調整為3-9個月,導致約有20億元的國內設備合同會延遲到四季度甚至明年一季度確認。此外,海外市場有約20億的收入未能在三季度實現(xiàn)。
這顯然等于變相承認,公司現(xiàn)在是在做利潤調節(jié),年報還會不錯。難怪一券商研究員叫屈,稱“懷疑公司做了財務處理”。這個研究員的說法也說漏了嘴,公司做了那么大的局,如果不便從公司方面證偽,但可以通過公司的上下游公司去調研,發(fā)現(xiàn)疑點不是難事。
細看那些力捧中興的研報,真正注明去公司調研的并不多。今年上半年,中興通訊舉辦了7場投資者會議,接受了花旗銀行、中金公司、東方證券、中銀國際等機構調研;另接受國內外幾十家機構的口頭調研。也就是說,寫研報的研究員不少都是坐井觀天,難免會被公司忽悠,有研究員就爆料稱,八成左右的研究員寫研報前不去調研。
盡管如此,研究員在此事中全部淪陷的可能性不大。經歷了幾年的牛熊洗禮,證券市場的研究隊伍水平已經與前幾年不能同日而語,雖然這個行業(yè)還存在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從事后業(yè)內人士的分析來看,一些研究員是具有這種水平的,比如有人對比中興與華為,從骨子里的基因、文化的不同以及導致它們在戰(zhàn)略與產品方向上的選擇不同,剖析了兩家公司利潤的迥異。
只是研究員限于上市公司過于強勢,不敢發(fā)出獨立聲音,最多是睜只眼閉只眼。再看事后,也只有部分券商下調了評級,不過也給了“中性”而不是“賣出”的評級,標題也是“置于死地而后生”、“等待”等中性偏正面的用詞。
殊不知,中興去年靠炒股,今年靠退稅、賣關聯(lián)公司股票、延遲確認收入等來美化財務報表,但行業(yè)趨勢已經逆轉,長期業(yè)績壓力能否緩解?但我們看到類似的解讀并不多。
隨著宏觀經濟下滑的延續(xù),不少行業(yè)的低迷會陸續(xù)波及到上市公司,也許還有一些地雷陣在等著包括機構在內的各類投資者。在證券市場混,遇到地雷不可避免,最怕的是當上市公司埋下了暗雷,而研究機構限于利益卻不愿插個提示牌,于是,基金等機構就成了最大的犧牲品,散戶也不例外。
南都經濟評論員 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