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工信部《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規(guī)定》正式實施。今后用戶辦理固定電話、移動電話、上網(wǎng)卡時必須提供真實身份信息,未實名登記的老用戶雖不會采用停機等強制性措施,但以后在過戶、補換卡等業(yè)務方面會受到規(guī)定的影響。
私人通信范圍實行實名制是大勢所趨,它不但關系到國家對信息傳播的管理,落實個人在信息發(fā)布上的責任,同時也有利于防范利用信息進行詐騙等犯罪行為,保護公民的合法權(quán)益。對此,社會基本達成了共識。
現(xiàn)在的主要問題是,作為實名制管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從事信息服務的運營商和承擔個人身份管理的政府部門,能否嚴肅履行相應職能,確保個人身份登記的真實有效?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實名制能否取得預期效果。
比如,在移動通信運營商那里,始終存在著雙軌制,既有推行多年的實名手機用戶,也有不記名預付卡用戶,而且一些運營商公開表示,不會對非實名用戶強行實名登記。這種做法顯然會留下缺口:為什么法律要求普遍采用實名制,運營商卻可以保留非實名用戶的“法外特權(quán)”?如果運營商經(jīng)常性遷就特殊用戶,監(jiān)管機構(gòu)經(jīng)常性遷就運營商,那法律的嚴肅性又何在?實名制又“實”在哪里?
另外,實名制不能僅僅服從公共管理的需要和方便,還必須考慮對公民個人合法權(quán)益的保護,F(xiàn)在,有些運營商一方面向用戶收取來電顯示服務費,一方面向有特殊需要的用戶提供來電不顯示服務,甚至還向一些用戶提供“來電按需顯示”的服務。其結(jié)果是支付了來電顯示服務費的用戶,在接到享受“來電不顯示”特權(quán)的用戶來電時,其應該享受的服務被“取消”了,卻未得到相應的補償。更糟糕的是,在接到享受“來電按需顯示”的電話時,還容易被誤導甚至上當受騙。如果一方面推行實名制,一方面繼續(xù)允許或者放任此類漏洞的存在,豈非對實名制本身的莫大諷刺?
還有,實名制的前提,是每個人只有一個合法身份和一個具有法律效力的身份證明,比如身份證或護照,并且可以核實。這對普通公民來說不是問題,但對一些神通廣大之輩來說,就太成問題了?梢,真要落實實名制,先得把身份管理的漏洞堵住。
這就是說,通信實名制是公共管理的手段,但要讓這一手段充分發(fā)揮作用,必須將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完善起來,做到嚴絲合縫。否則,老實本分、恪守法律的人被管住了,不良之徒卻仍可大鉆空子——而實際上,管住不良之徒,也許更接近防控的初衷。
作者 顧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