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業(yè)界傳聞中國移動將把旗下的中國鐵通整體入資到國家基站公司,盡管中國移動官方對此“不予置評”,但業(yè)界仍然對此高度關切。中國鐵通整體進入基站公司是否真的有利于各方?基站公司是否是中國鐵通的“最佳歸宿”?筆者認為不能簡單論斷。
鐵通的尷尬
從國內完成重組與融合之后,中國鐵通便成為了中國移動通信集團下轄的下屬公司。和許多人想象的不同,中國鐵通并沒有一下子成為“土豪”或是“高富帥”,反而是在中國移動通信集團中成了一個“姥姥不親、舅舅不疼”的特殊存在,而這種尷尬的境地是內外部兩方面的因素所致。
首先從外因看,中國鐵通對中國移動的整體戰(zhàn)略幫助有限。中國鐵通并入中國移動的初期,正值三大電信運營商完成各自并購與融合、開始高舉全業(yè)務與ICT的大旗、大張旗鼓多線作戰(zhàn)的時期。對于在移動通信市場占據明顯主導地位的中國移動而言,固定通信網絡和業(yè)務的薄弱一直是揮之不去的“痛”。一方面移動通信業(yè)務的資費逐漸走低,中國移動的利潤增長率也告別了高速增長期,急需拓展新的市場空間帶來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是競爭對手借助的固定通信業(yè)務和移動通信業(yè)務的“交叉營銷”、“融合營銷”頻頻奏效,使得中國移動需要更全面的產品線來應對和牽制對手,甚至期望對競爭對手利潤回報較為豐厚的固定通信業(yè)務方面反戈一擊。
但實際上,中國鐵通對中國移動的全業(yè)務戰(zhàn)略發(fā)展的幫助作用頗為有限。由于中國鐵通的出身和發(fā)展歷程,決定了中國鐵通在固定網絡方面的管道線路資源、號碼資源、社會渠道資源、累積客戶資源方面和 中國電信 、 中國聯通 差距明顯,所以中國移動發(fā)現與中國鐵通在固定通信業(yè)務方面的“弱弱聯合”還不如借助自身的基站傳輸網絡進行業(yè)務擴展來得可靠,于是中國鐵通只能成為中國移動規(guī)避“686號文”的“招牌”,許多地方的鐵通公司甚至成為中國移動的“業(yè)務代理”。
從內因看,諸多歷史遺留問題糾結難解。和三大電信運營商的“科班出身”相比,中國鐵通出身的“成分問題”就注定了其糾結難解的命運。由于早期中國鐵通的定位和電信運營商有差異,使得中國鐵通的人員來源、素質與三大電信運營商相比都有明顯的差異。盡管中國鐵通的隊伍中不乏優(yōu)秀的人才,但如何接收與融合卻是微妙的難題,如果缺少強制性的行政干預,基本上是沒有人愿意擔風險進行改革的。因此,中國鐵通雖然名義上并入了中國移動,但一直以來都是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此外,由于中國鐵通的管理、運營方式和中國移動之間也存在明顯差異,即便真正開展融合,也必將面臨機構與制度的重整、界面與流程的梳理、人員與職責的交叉融合等問題,難度之大可以想象。
因此,中國鐵通的融合問題一直以來懸而未決,在中國移動的4G開始走向蓬勃發(fā)展、固定網絡逐漸完善成熟、“686號文”的政策約束被打破等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下,中國鐵通如何尋求未來的突破便成了日益緊急的問題。
未來何去何從
市場運營中的馬太效應一直以來都左右著競爭格局,中國鐵通的發(fā)展軌跡也深受影響。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定律,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表現無遺。由于中國鐵通原有的用戶規(guī)模小,管線覆蓋范圍有限,使得客戶市場對中國鐵通的品牌認知度和美譽度難及對手,加上連年來投資規(guī)模沒有擴大,使得中國鐵通只能是謹守原有市場,難以大刀闊斧地開辟新戰(zhàn)場。如果傳聞屬實,中國鐵通得以整體進入基站公司,對中國鐵通不見得是重大利好的轉折,理由有三。
首先是基站公司依然充滿不確定因素。雖然基站公司已經掛牌成立,出資比例、股權構成、大致的業(yè)務范圍等也已經明確,但具體的業(yè)務流程、共享規(guī)則、收益分配等最關鍵、最重要、最影響基站公司未來發(fā)展的規(guī)范卻還沒出臺。這些關鍵因素都將影響中國鐵通等參與各方的定位與策略,因此不能不慎之又慎。同時,中國鐵通注入基站公司,其資源價值應當如何合理估算,這一點也必須考慮其他各方股東的意見。
其次是中國鐵通自身實力薄弱,難以影響格局。從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基站和管道線路資源比例來看,中國移動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基站資源,而中國鐵通所擁有的基本上都是管道和線路資源,而且這些管線資源的公里數和覆蓋范圍都難以影響固定通信業(yè)務市場的格局。因此,中國鐵通進入基站公司之后,其地位也難以得到保障,要想一舉改變“姥姥不親、舅舅不疼”的尷尬局面更是困難重重。
最后是加入基站公司之后,中國鐵通要體現自身的價值也困難重重。首先,如果中國鐵通整體順利進入基站公司之后,究竟要從事何種工作、承擔何種任務、與其他電信運營商的員工如何協調,都是未知數。由于中國鐵通的側重點一直都在固定通信業(yè)務,也擁有多年經驗的運營團隊和人員,但由于融合進中國移動之后依然無緣涉足移動通信業(yè)務部分,因此,中國鐵通即便注入基站公司,按照目前的業(yè)務能力也只能覆蓋基站公司的固定管線業(yè)務部分。再者,中國鐵通整體注入基站公司之后,其業(yè)務性質也會發(fā)生根本性變化(從固定通信業(yè)務運營轉為網絡資源維護與服務),因此,整體的機構和職能都面臨根本性的重組,人員和團隊也需要重新構建新的能力模型,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
綜上所述,中國鐵通整體注入基站公司不失為是一種美好的設想,但實現起來仍需克服諸多挑戰(zhàn)。但對于中國鐵通而言,其實也未必不是一次推倒重來的機會,畢竟,中國鐵通在整體通信市場上已經沉寂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