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原標題:難以拒絕的人臉識別“越界”
近日,一則“戴頭盔看房”的視頻在網上流傳,牽扯出人臉識別與大數(shù)據(jù)的使用爭議。
近看這則新聞,房企之所以要“看臉”,主要與其分銷模式有關。據(jù)媒體此前報道,新樓盤上市,房企除了投入大量資金做營銷宣傳外,還會聯(lián)系各類賣房平臺中介作為“分銷渠道”。加裝人臉識別則是為了區(qū)分自然到訪和分銷客戶,以防自然到訪的客戶為了優(yōu)惠又找渠道分銷。
而房企很可能要為此支付一大筆分銷提成,所以也不差這幾萬塊的人臉識別系統(tǒng)。而人臉識別的存在,其實就是為了幫助房企判斷購房者的類型、屬于誰的客戶,以及傭金應該發(fā)放給誰。簡而言之,售樓部為了防止“飛單”加裝人臉識別,而客戶為了保護個人信息,只好戴著頭盔看房。
視頻中“頭盔俠”看上去相當滑稽又無奈,像是一場高科技與人類的黑色幽默。如果不是這條視頻“走紅”網絡,售樓部安裝無感人臉采集系統(tǒng)的常見操作,可能不會引起如此巨大的輿論風波。由此引發(fā)的,人臉識別、大數(shù)據(jù)采集等隱私濫用,也在反反復復的聲討聲中再度被引爆。
“科技是把雙刃劍”的命題在很多中外影視劇中被探討。每每高科技的出現(xiàn)都會帶來料想不到的精彩生活和極大便利性,而當它們無孔不入、無聲無息地滲入人類日常生活,往往讓人窒息和無處躲藏。在這個科技帶來各種美好的新世界里,一直潛伏著濫用的危機。
幾天前,“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未經同意將原指紋識別入園方式變更為人臉識別方式,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被判賠1038元。金額雖然不大,但這起訴訟案件因為牽涉人臉識別技術運用邊界問題,引發(fā)各方關注。
臉不要隨便就“刷”,可能存在巨大隱患,是“人臉識別第一案”給予全社會的司法認同,但在現(xiàn)實中,刷與不刷,消費者的選擇權如何保障依然困難重重。
從法律角度來講,人臉信息作為典型的生物識別信息,永久不可替換,錄入便難以更替。同時,這些敏感信息與個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密切相關。人臉信息一旦被泄露,個人權利和財產都面臨著巨大的安全隱患。反過來,正因為如此永久和敏感,它可以極大程度地幫助企業(yè)實現(xiàn)高效的商業(yè)化,幫助公共服務更加貼心便捷。
“一套系統(tǒng)幾萬塊,抓到飛單就值回成本。” 未經消費者同意就“無感抓取”,涉嫌侵權的人臉照片看上去就是這么來的。自從高科技日漸普及,技術變得廉價和易得之后,關于個人隱私保護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企業(yè)和個人都認為信息應該被嚴格保護起來,但事實卻證明保護隱私與提高效率之間總有矛盾,兩者在特定目標約束下往往難以兼得。
在不遠的未來,人臉識別、神經植入同步傳輸、記憶數(shù)字化存儲等高端科技還會進一步唾手可得,只不過無法拒絕將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