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開學了,電信運營商開始上演校園營銷大戰(zhàn):這家送話費,那家送手機;這家打橫幅,那家吹喇叭;甚至這家搭臺唱戲,那家公然拆臺。外地還爆出“封校門”和打架等事件。校園電信市場競爭正演變?yōu)槿筮\營商的“肉搏戰(zhàn)”。
現(xiàn)狀:校園大擺擂臺賽
“不管怎么算,移動更劃算”、“算都不用算,電信最劃算”、“劃算不劃算,沃說了算”——這些是近日在網(wǎng)站上轉發(fā)率很高的廣告語,也是目前高校電信運營商營銷的寫照。
錄取通知書中夾有手機號卡已經(jīng)不是新鮮事。河北的小吳今年接到某高校的錄取通知書時發(fā)現(xiàn)居然夾有兩張手機卡,一張是移動動感地帶,另一張是聯(lián)通“沃”。“太狠了吧?這應該公平競爭,應該在里面再放張電信的天翼卡,這樣就齊全了。”小吳如是說。
網(wǎng)上不時爆出更刺激的消息:某地某運營商聯(lián)合學校強賣手機,還有不買手機不能用學校食堂、不能進公寓等。雖然這可能是競爭對手的惡搞,但校園通信市場的爭奪可見一斑。
北京市場的競爭向來溫和,但前幾天爆出的消息稱,海淀區(qū)某知名高校指定新生使用動感地帶的號碼。盡管該校相關負責人稱學生有權自行選擇使用任何手機號碼,但其他號碼不便使用“飛信”的理由讓很多學生實際沒有選擇。
采取明目張膽的排他性措施不是聰明的做法。進出校園的人們都能充分領略到三大運營商的熱情,電信的紫紅色、移動的橙色和聯(lián)通的黃色帳篷與條幅構成了一道道風景線。
招數(shù):比比誰更實惠
“電信打出廣告要我們拋棄舊地盤,移動發(fā)起感情攻勢——用動感地帶聯(lián)系家人,聯(lián)通說全國都是一個價……”面對這陣勢,很多新生不知所措,要搞明白哪家更合算確實費腦筋。
目前北京三大電信運營商都發(fā)動了校園秋季攻勢。招數(shù)主要有四種。首先,免費發(fā)卡送話費。很多新生入學時就會收到免費的手機卡。北京移動的策略是入網(wǎng)即送40元話費,充值50元及以上送50元話費。北京聯(lián)通“新勢力校園套餐”入網(wǎng)就送100元話費。其次,定做超低3G資費。北京電信新出臺的19元套餐創(chuàng)下校園套餐新低,而北京聯(lián)通的36元套餐和50元上網(wǎng)套餐也吸引了不少眼球。第三,低價手機隨便送。有消息稱,武漢某大學和運營商合作,為新生免費分配一張3G 號,凡愿意用該號的學生可免費領一部手機。第四,送禮品。折疊自行車、藍牙耳機和公交IC卡都是新生用得上的日常用品。
聲音:運營商賠本賺吆喝
一些電信運營商人士感嘆稱,校園促銷基本是“賠本賺吆喝”。“校園市場是新增用戶市場的重頭,大學生更多的是潛力股,他們對通話和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需求很大。”一位運營商人士如是說。
在電信觀察家馬繼華看來,電信運營商在校園市場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他指出,目前新增手機用戶的規(guī)模整體在下降,而奪取大學生、城市流動人口和農(nóng)村人口的用戶是擺在運營商面前的“三大戰(zhàn)役”。如果秋季新生入學期搶不到足夠的用戶,那么運營商完成一年的任務就會受影響,所以他們不惜大力投入,而前期常常收不回成本。
據(jù)了解,對于自身優(yōu)勢明顯的學校,電信運營商通常會派出自己的隊伍上陣;對于競爭激烈的學校,運營商可能招募代理商來強攻;對于開拓型市場,運營商一般會通過雇傭學生以勤工儉學等方式見縫插針。有的運營商還專門成立了校園直銷隊長期開拓市場。
疑問:數(shù)量與黏性孰輕孰重?
學生用戶貢獻的ARPU值(一定時間段內運營商從每個用戶所得到的利潤)并不高,并且是短暫的入學促銷,很難說能留住用戶。校園營銷是否過于追求數(shù)量而忽略了黏性?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曾劍秋指出,學生的轉網(wǎng)率很高,但這并不影響校園營銷的目的。營銷重在體驗,尤其是讓大學生率先體驗3G。馬繼華指出,學生們在入學半年內對手機號的忠誠度很低,會根據(jù)優(yōu)惠力度頻繁換號。不過,即便流失率很高,運營商對于這第一步的“圈地運動”也不敢松懈,它至少能獲得一定的用戶基礎。
校園營銷在一些地方引發(fā)了惡性競爭。湖北省通信管理局近日制定十條校園“禁令”。例如,嚴禁運營商與高校簽署排他性協(xié)議,嚴禁運營商收購競爭對手的終端設備和手機卡。
曾劍秋指出,校園市場確實需要進一步規(guī)范,需要一些監(jiān)管技巧。馬繼華列出了幾條校園營銷的禁忌:不能強迫學生必須接受某種服務,哪怕這種服務是免費或者低價的;任何運營商都不能壟斷校園市場;讓學生少花費一些原本可以不花的錢。 晨報記者 焦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