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周刊:華為員工加盟IBM后的詫異

相關專題: 華為 時代周刊 IBM 員工 加盟

  從華為到IBM,和從IBM到華為的人,都有,只是雖然業(yè)內(nèi)流行從咨詢方跳槽到客戶方。然而,從我周邊的統(tǒng)計數(shù)字來看,兩家公司合作十多年以來,還是從華為到IBM的人更多,而從IBM到華為的只有兩三個。

  以我自己在兩家公司工作過的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我個人認為,從IBM去華為肯定是需要些時間來磨合適應的;相反,如果從華為來IBM,應該說適應起來會相對容易些。至于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華為的文化比較強勢,紀律嚴,在華為工作過,再去什么公司都該可以適應。

  不過,凡事總會有些例外。我去年偶然認識一位從華為辭職加入IBM的女士,她卻是加入IBM后十分不適應,用她的話說是來IBM后痛苦到了極點。她找我聊天,說起不適應IBM的話題,我還真有些意外。跟她深聊之后,想想自己也曾經(jīng)有過這種不適應,只是沒有她感覺那么強烈罷了,或者說我只花了很少的時間就想通了。

  我這位朋友最想不通是:在華為當客戶時,我們見到的 IBM人個個像專家,專業(yè)得讓人敬重仰視。當我們帶著這般無比崇敬的心態(tài)來到IBM一看,原來IBM人還是稀松平常的居多。我這位朋友甚至覺得好多IBM 人遠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能干,在思想和實際操作方面甚至還不如自己。

  這點我也有同感,畢竟我來IBM后和之前在華為時的角色很不同,而她繼續(xù)做類似的工作,更能感覺到這種落差吧?梢哉f,我們在華為接觸到的IBM人大都是IBM的精英。因為華為的挑剔,在IBM沒有些本事的顧問不太敢去做華為的項目。即使有膽量去的,如果沒料也會被華為“退貨”,能在華為長期做項目的 IBM人應該說大都是挺能干的?梢灿幸徊糠諭BM人是很稀松平常的,遠沒有我們在華為見到的顧問優(yōu)秀,甚至如果我們能夠自戀一些的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能力比很多IBM的同事強。

  我們也會探討,為什么處處向IBM學習的華為,其作為個體的員工卻總感覺比IBM人有優(yōu)勢呢?我個人覺得這跟兩家公司的人力資源政策不無關系:華為是精英文化,通過不低于業(yè)內(nèi)最高收入的薪酬政策吸引人才;IBM則用僅略高于業(yè)內(nèi)平均工資的薪酬來招納比較平凡的人才,但更加強調(diào)團隊文化。對于個體的員工而言,在IBM這個大平臺做事,他們接受職業(yè)教育,在很強大的體系和培訓之下,因為分工很細,員工只需要熟悉和操作屬于自己的工作。

  從分工協(xié)作上看,IBM內(nèi)部的管理體系相對剛性一些,作為員工,對自己崗位了解熟悉的第一要務就是清楚自己工作的邊界,用句俗話就是知道自己的“格子”在哪兒。在自己的“格子”中,員工可以有相對比較大的自由度去施展和發(fā)揮。

  而在華為,尤其是在前幾年快速發(fā)展的時期,非常強調(diào)員工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想多干或有能力干好的,可以幾乎沒有邊界地去干。華為人最怕的是讓自己閑著。記得我在華為時,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沒想清楚,就邊干邊想,吃壞了再治。

  今天回想起當年,很多時候明明知道是在做拿個煤球到河里去洗的無用功,也不能停在河邊想清楚自己該干點啥,必須去認真地洗才舒服。因為在華為,強調(diào)的是在行為上和勞動態(tài)度上的積極。年輕的經(jīng)理們考核下屬,有不少人只看下屬的加班和忙碌程度。而IBM的考核比較看中結果,更由于實行遠程管理方式,經(jīng)理和員工經(jīng)常不在一個地點工作,無法觀察員工平日的行為和態(tài)度是否積極。

  然而,這兩家公司最大的不同就是,華為用比較高的人力成本,而IBM則用比較低的人力成本,都使自己成為挺偉大的公司,但從付出的代價來看,IBM在體系能力上和長久競爭力上,還是略勝一籌。

  博主簡介:IBM咨詢顧問,曾任職于華為


掃碼關注5G通信官方公眾號,免費領取以下5G精品資料

本周熱點本月熱點

 

  最熱通信招聘

業(yè)界最新資訊


  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