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新姿 RFID技術將掀全新變革

相關專題: 無線
  RFID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無線識別技術,有望在3~5年內成為通信產業(yè)新的利潤增長點

從2004年開始,RFID忽然成了關注熱點,引發(fā)了媒體、業(yè)界、政府乃至消費者的重視。據業(yè)內人士預測,RFID技術市場將在未來五年內在新的產品與服務上帶來30至100億美金的商機,隨之而來的還有服務器、資料儲存系統(tǒng)、資料庫程序、商業(yè)管理軟件、顧問服務,以及其他電腦基礎建設的龐大需求。
  或許這些預測過于樂觀,但RFID將會成為未來的一個巨大市場是毫無疑問的。許多高科技公司正在加緊開發(fā)RFID專用的軟件和硬件,這些公司包括英特爾、微軟、甲骨文、SAP和SUN等。因此可以說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正在成為全球熱門新寵。



RFID技術成全球新寵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也即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縮寫,所謂射頻識別技術是一項利用射頻信號通過空間耦合(交變磁場或電磁場)實現(xiàn)無接觸信息傳遞并通過所傳遞的信息達到識別目的的技術。事實上,它并非一項特別先進的技術,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被研究出來。它的核心部件是一個電子標簽,直徑不到2毫米,通過相距幾厘米到幾米距離內傳感器發(fā)射的無線電波,可以讀取電子標簽內儲存的信息,識別電子標簽代表的物品、器具和人的身份。
  一般而言,RFID系統(tǒng)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應用目的和應用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組成會有所不同,但從RFID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來看,系統(tǒng)主要由信號發(fā)射機、信號接收機、發(fā)射接收天線幾部分組成。而根據RFID系統(tǒng)完成的功能不同,可以粗略地把RFID系統(tǒng)分成四種類型:EAS系統(tǒng)、便攜式數據采集系統(tǒng)、網絡系統(tǒng)、定位系統(tǒng),RFID由于具有數據的讀寫機能、容易小型化和多樣化的形狀、耐環(huán)境性、可重復使用、穿透性以及數據的記憶容量大等特性,因而應用相當廣泛,最常見的應用為:門禁管制、回收資產、貨物管理、物料處理、廢物處理、醫(yī)療應用、交通運輸、防盜應用、動物監(jiān)控、自動控制、聯(lián)合票證等。
  當然,RFID所定位的應用領域與其他無線技術相比有一些不同,因為RFID要求能夠進行快速、實時、頻繁的數據交互確保數據安全,同時其數據流量也非常大,因此對無線數據通信的帶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技術上講,未來的RFID技術應用需要3G或更高技術來提供更為強大的通信服務支持,因為目前的通信在數據流量以及數據安全等方面還難以支持RFID的應用,而3G技術能夠以較低廉的價格和更安全的機制為用戶提供高速的數據傳輸,并且也可以支持比較豐富多彩的數據服務,能夠滿足未來RFID的應用需求。可以想象,如果RFID與3G結合,將提供一條非常好的價值鏈,在這條價值鏈上,內容提供商提供詳實的商品數據信息,服務供應商提供豐富的應用平臺與程序,通信設備供應商開發(fā)出高性能的手機終端產品和通信設備,通信運營商則架起RFID所承載數據的高速通道。
  從現(xiàn)在的趨勢看,RFID在我國將會很快普及,可以說,我國射頻識別產品的市場十分巨大,目前,我國有些地方已經使用了無線射頻識別技術。



RFID國際標準尚未完成

  由于RFID的產業(yè)鏈所涉及的環(huán)節(jié)紛繁復雜,加上其誘人的市場應用前景,因此各國都想制定推廣自己的標準,這樣不僅可以獲得高科技技術標準的專利,最重要的是標準的制定者可以從中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和技術保護。所以,目前,RFID的國際標準尚未完成,僅有一些行業(yè)標準。
  根據國際電信聯(lián)合會(ITU)的規(guī)范,目前RFID使用的頻率有6種,分別為135KHz以下、13.56MHz、433.92MHz、860M-930MHz(即UHF)、2.45GHz以及5.8GHz,其各有特色和缺陷,因此必不可免會出現(xiàn)現(xiàn)有的使用者頻率騰挪問題,否則跨區(qū)應用必然會出現(xiàn)管理的盲點。比如135KHz以下傳輸距離短約10公分左右,通訊速度慢;13.56MHz薄化的效果最佳傳輸距離為1公尺以下;UHF頻段的RFID標簽最遠可達近5公尺的傳輸距離。由此,標準化是推動產品廣泛獲得市場接受的必要措施,事實上,也只有通過了標準化這一關,RFID技術才能夠有機會迎來屬于自己的“未來”。也因此,各公司、自動識別中心與國際標準組織都正致力于制定射頻識別標簽的標準,以求所有的標簽能與任何讀取機兼容。
  我國在該標準方面的態(tài)度也是積極參與并制定相應的國內標準,在備受關注的頻率規(guī)劃方面,記者知道的最新消息是,為了做好RFID的頻率資源劃分工作,信產部無線電管理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專門組織人員對RFID進行了電磁兼容和相關理論分析,并進行了科學仿真試驗,特別是去年開始進行的UHF頻段測試小組的工作進展順利,已在進行大量的實驗數據分析、射頻模型仿真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合適的射頻參數建議,但是該測試組今年仍將進一步組織力量繼續(xù)進行實驗仿真,與各頻譜的占用度分析,以確保最終頻段的參數與射頻識讀器的參數規(guī)范的最優(yōu)化。信產部無線電管理局頻率規(guī)劃處負責人日前更重點指出國內管理部門將對RFID產品實行強制性的“無線電發(fā)射設備型號核準制度”,以避免因部分不合格RFID產品對電磁環(huán)境造成的嚴重破壞。
  除了上述標準問題外,我們同時也應看到,該技術在帶來方便的同時,也衍生出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個人隱私問題以及失業(yè)問題等。但從目前的趨勢來看,這些似乎都擋不。遥疲桑牡摹镑攘Α,RFID技術仍前程似錦——毫無疑問,隨著技術的進步,RFID將會日趨完善。(李丹)
  編后語:像“WIMAX”這些新技術一樣,RFID的投資風險仍不可忽略,RFID可能會經歷一個三階段的發(fā)展周期:首先是天花亂墜的炒作期,技術被炒得很熱,吊足了市場的胃口;然后,膨脹的預期被現(xiàn)實撞碎,技術跌入“幻滅的低谷”;最終,在技術的好處被更好地理解和實現(xiàn)之后,市場進入穩(wěn)定成熟的階段。所以,RFID的發(fā)展并非全無風險。
  正如有看法云:正是由于缺乏一套廣泛通用的標準,才使得RFID技術一直未能廣泛地應用于供應鏈管理上。當供應鏈其中一環(huán)的數據不能在下一環(huán)節(jié)再用時,就會使技術開發(fā)成本大幅增加。可見,一個詳細、統(tǒng)一規(guī)范且開放的技術標準是RFID技術發(fā)展需要解決的頭等大事。
   來源:通信世界報

微信掃描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掃碼關注5G通信官方公眾號,免費領取以下5G精品資料
  • 1、回復“YD5GAI”免費領取《中國移動:5G網絡AI應用典型場景技術解決方案白皮書
  • 2、回復“5G6G”免費領取《5G_6G毫米波測試技術白皮書-2022_03-21
  • 3、回復“YD6G”免費領取《中國移動:6G至簡無線接入網白皮書
  • 4、回復“LTBPS”免費領取《《中國聯(lián)通5G終端白皮書》
  • 5、回復“ZGDX”免費領取《中國電信5GNTN技術白皮書
  • 6、回復“TXSB”免費領取《通信設備安裝工程施工工藝圖解
  • 7、回復“YDSL”免費領取《中國移動算力并網白皮書
  • 8、回復“5GX3”免費領取《R1623501-g605G的系統(tǒng)架構1
  • 本周熱點本月熱點

     

      最熱通信招聘

      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