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代移動通信標準化特點的探討與思考
我國移動通信標準化的回顧
縱觀移動通信的發(fā)展歷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軍政機要移動通信階段,民用
專業(yè)移動通信階段,公眾移動通信的新階段。
初期的軍政機要移動通信階段,電臺僅裝備于部隊、外交使館、邊元郵電、鐵道
及遠洋交通等少數重要部門,僅有屈指可數的軍事通信工廠,此階段只有企業(yè)的產品
規(guī)范,尚無行標準可言。
進而發(fā)展至民用專業(yè)移動通信階段,開辟民用頻段,制定“七四系列”標準。隨
著電臺的大量生產和推廣應用,日益暴露“七四系列”標準的不足,于是產生了“八
O系列”標準。
1987年底第四次移動通信國產化會議上曾提出及時將移動通信從“八O系列”推向
“九O系列”新階段的設想,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擴展頻段至1000MHz,壓縮間隔為
12.5KHz,形成并完善公眾網、集群網、無中心網、尋呼網、鐵道網、農村網、福利網
以及無繩電話、泄漏電纜系統等主要技術體制標準,以及頻率利用、電磁兼容、電波
管理、設備性能、接口、安全和測量方法、檢驗規(guī)則,設計手冊等系列標準。
1996年,我國已經制訂了30多項國標和行標,當年設想的內容可以說基本實現了。
這一階段正是移動通信高速發(fā)展的年代,可喜的是我國移動通信的運營業(yè)興旺火爆,
令人堪憂的是我國移動通信的制造業(yè)陷于困境,甚至破產,形成了刺眼的反差。
七十年代末國際上出現了蜂窩汽車電話標志著發(fā)展到了公眾移動通信的新階段,從
此移動通信的運營和制造都以空前的速度增長,很快形成了一大產業(yè)。各種新技術,層
出不窮,一代又一代的新系統不斷涌現,短短的十五年間,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已廣泛
應用,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正日益成熟,第三代移動通信也開始醞釀。
我國自1984年開始公眾無線尋呼,1987年運營公眾蜂窩電話以來,也進入了公眾移
動通信階段。十年間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以驚人的高速度獲得普及,BP機、大哥大已經
家喻戶曉。與這一階段第一代相適應,我國制定了以模擬電話業(yè)務為主要內容的“九O
系列”標準。
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標準概況
國際上數字蜂窩系統有泛歐的GSM900/DCS1800,北美的DAMPS和CDMA,日本的PDC四
種制式。1995年我國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建設GSM全球通網,以更大的規(guī)模不到兩年便
已席卷全國;并開始CDMA的試驗網。這又是一個轉折關頭,第二代技術上要實現全數字
化、智能化、業(yè)務上要逐步提供各種非話業(yè)務。
新一代高速尋呼有歐洲的ERMES和美國摩托羅拉的FLEX等不同制式,我國原郵電部
1996年已選FLEX作為全國聯網高速尋呼編碼標準。上海浦東合資廠生產FLEX尋呼機、北
京、廣州及湖南等地已建FLEX網開始運營。
數字集群有美國摩托羅拉的IDEN、APCO 25、泛歐TETRA、瑞典愛立信的EDACS和以
色列的FHMA等多種制式,我國經過優(yōu)選,正在制訂TETRA技術體制標準。數字無中心有歐
洲DSRR制式標準,但國內尚未見產品。
數字無繩電話有歐洲的CT-2、CT-3、DECT及加拿大CT-2+、日本的PHS、美國的PACS
等六種制式。CT-2已在我國深圳等十多個城市建網運營,多數因銷路不佳而停止!863”
高科技通信項目已參考DECT開發(fā)中國數字無繩電話(CDCT)系統,標準尚在制定。中國
電信1999年改組后,PHS被肇慶、余杭等地采用作移動市話,目前尚未有定論。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標準的進展
早在1985年CCIR會議對當時8種模擬蜂窩系統探討統一標準的爭議中,成立了十個
國家參加的任務組,專門研究未來公眾陸地移動通信系統的由來。它以全球通用、綜合
業(yè)務作為基本出發(fā)點,試圖建立一個全球的綜合性移動通信網,借以提供包括尋呼、無
繩電話和蜂窩系統的所有業(yè)務以及各種可能的非話業(yè)務。為實現全球聯網就必須提供足
夠的統一頻譜并采用移動衛(wèi)星手段;因皮,WARC-92大會決議:將1885-2025MHz和2110-
2200MHz兩段總共230MHz頻帶劃分給FPLMTS,其中的1980-2010MHz和2170-2200MHz頻段
用于移動衛(wèi)星通信,F已制定了有關FPLMTS系統概況、支持業(yè)務、網絡結構、衛(wèi)星操作、
無線接口等一系列建議。預計1999年完成全部建議,進行開發(fā),2001年后投入運行。同
時考慮系統工作在2000MHz頻段,因此將FPLMTS定名為“IMT-2000”,意即國際移動通
信系統-2000。
與此同時,原CCITT及現ITU-T則以個人通信的基本含義和電信網技術長期發(fā)展目標,
來定義和制定一系列通用個人電信(UPT)建議。認為個人通信是智能網高度發(fā)展階段的
一種通信業(yè)務。UPT業(yè)務將逐步演進,分階段向用戶開放,初期提供簡單的業(yè)務,然后推
出日益先進的業(yè)務,現已制定UPS的原理、業(yè)務概述、詞匯、網絡能力及號碼計劃等建議。
國際移動通信標準化的特點
我們參與ITU、IEC等國際組織的活動并對當代一系列移動通信的課題、報告、建議
與標準的形成過程深入了解后,初步體會到移動通信的標準化有如下特點:
1、標準的廣泛國際性和全球統一性
通信的本質就是人類社會按照公認的協定傳遞信息。如果不按照公認的協定隨意傳
遞發(fā)信者的信息,收信者就可能收不到這個信息;或者雖收到,但不能理解;因此,也
就達不到傳遞信息的目的。這一公認的協定,就是通信標準化的內容之一。隨著交通與
通信技術的高度發(fā)展,人類社會的活動范圍也日益擴大;標準的制定也超越了國界,如
ETSI制定的泛歐標準,便具有廣泛的國際性;而ITU、IEC和ISO等制定的標準,更具有
全球的統一性。
2、標準的形成與作用過程的科學性
早期標準對已經成熟的技術和批量生產的產品,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形成。因此,
標準的時間上滯后,在內容上一般只達到以平均先進水平。
1987年ICE/ISO成立技術趨向咨委會(ABTT),列入信息、新材料、生命科學。為
使標準化有利于這些新技術的發(fā)展,強調早期標準化對系統開發(fā)的先導作用于1993年成
立主席新技術顧問委員會(PACT),設立一個新層次標準文件——“規(guī)約”(convention)。
標準的形成過程按R&D-COM-STD模式。
R&D是理論性工作之后,將各項分散研究組成一體,來處理技術工作中的公用的領域
工作。
CON是在實際標準化工作之前,在早期階段形成的R&D人員協商的基本要素,也可最
終由標準化人員來形成文件。它是一種技術性文件,不一定很成熟,但可與正式標準所
含信息相同或近似。STD是實際標準化工作的開展及正式標準的制定。
3、標準的系統性和不斷完備性
以美國IS——95雙模寬帶擴頻蜂窩系統標準為例:內容包括移動電臺模擬工作、基
地電臺模擬工作、移動電臺CDMA工作、基地電臺CDMA 工作等七章加上附錄,篇幅竟達
657頁。
GSM標準的制定分為兩期,第1期主要為各類接口、設備性能及業(yè)務等共12章近6000
頁,真可謂洋洋大觀,1992年全部修改定稿。第2期涉及主要業(yè)務功能,也在1993年底
基本完成。1994年為進一步增強GSM特性,又提出第2+期,供以支撐無線本地環(huán)路系統,
個人通信號碼計劃,將DECT接入GSM網等等。
FPLMTS標準于1990年正式成立TG8/1任務組,下分8個工作組,每年要召開兩次會議,
約有幾十個國家的百優(yōu)質產品名代表參加,現已訂16篇建議,要到1999年才能最后完成
全部建議,歷時10年,可見其任務的艱巨。
4、標準的開放性
當代移動通信系統大都參照OSI參考模型的七層協議設置開放系統和標準接口。允
許由多個廠家提供設備,有利于打破壟斷,鼓勵競爭,促使價格下降;有利于網絡的設
計、建造和互連互涌。
5、標準的更新頻繁
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一代又一代的新系統開發(fā),標準的更新相當頻繁,第一代
模擬移動通信系統雖然尚在運營,其標準還不能說已經過時,但其重要性已逐漸讓位
給第二代數字移動通信系統標準。第二代系統正在開拓市場,欣欣向榮,第三代綜合
移動通信系統標準已在制定,即將完成。
對我國今后移動通信標準化的考慮
1、根據移動通信標準化的廣泛國際性和全球統一性,今后我國已經不可能關起門
來自稿一套。就信息產業(yè)來說,我國必須與國際聯網,使國家網成為全球網的合理組
成部分,才不致像解放前的閻錫山在山西省建窄軌鐵路,搞獨立王國那樣,自絕于國
際大家庭。那么,我們就應不斷派出得力人員參加ITU、IEC及ISO等國際標準化會議,
盡快廣泛收集各先進國家特別是國際上認可的移動通信標準,加以翻譯、消化、比較
、選擇,為我所用,F在ITU又開始醞釀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標準了,必須及早予以
關注,最好能直接參與,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2、標準的制定必須以科研為基礎,我國“八五”科技攻關對數字峰窩系統的開
發(fā)已經國家鑒定,近兩年GSM的網絡基礎設施和手機都獲得群體突破,應該在此基礎
上不斷補充完善GSM中文標準。863高科技通信項目研制了中國數字無繩電話系統,因
此,要利用這批科研力量來制定CDCT標準!熬盼濉钡863高科技通信項目在研究第
三代W-CDMA及無線IP,建議信息產業(yè)部和科技部將科技攻關,863高科技計劃與標準
制訂結合起來,將有關科研人員吸收到標準制訂中來,爭取標準中含有我國的知識產
權。
3、必須充實標準組織的力量,增國制定標準的經費,第一項標準少則幾百頁多
則上萬頁,僅僅把它翻譯出來,其工作量已非常艱巨,如果要閱讀、消化,按中國的
國情必要的修改,補充,出版,那工作就更為艱巨。我們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
奪回已經丟失的市場,就非搞自己的民族工業(yè)不可,那么,上萬頁的中文標準也就非
搞不可。
4、要充分利用標準這下武器,保護我們的通信機市場,保護我們的民族幼稚工
業(yè)。前幾年由國家技術監(jiān)督總局、原電子工作部、原郵電部等主管部門組織的對市場
銷售的電話機、無繩電話、BP機和對講機等各類通信產品,按我國現行標準進行抽查,
發(fā)現了國外進口產品的不少問題,特別是無繩電話全都不符合我國標準,從而限制了
這些不合格品在我國標準,從而限制了這些不合格品在我國的銷售,維護了我國消費
者的權益。我們制定的模擬無繩電話國家標準根據當時國內具體情況,報經主管部門
批準推遲公布,同時積極組織國內研制開發(fā),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該標準的報批公布
和按國標要求開發(fā)的新產品都在1996年同步與社會見面,這就大大有利于我國民族工
業(yè)的成長,這是一項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今后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