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而這種第一時間的互動是運營商的短板,要么反應遲緩,要么沒統(tǒng)一的權威解釋,以至于遇事兒后大家總是在猜測,形成了對運營商的不信任。
OFweek通信網訊:盡管中國的電信運營商這些年很努力在降價、提速,但 無論是公眾用戶還是媒體,對他們總有一些不滿或質疑,比如天價流量費、流量清零、霸王條款等,只要一說運營商不好,就會引來一片支持聲音,而說運營商好的寥寥無幾。
其實,歸根到底是大家想尋求一個“答案”,即在使用通信業(yè)務的過程中,遇到無法理解的事情或結果,想要找到客觀原因,想要運營者給予合理解釋。說清楚了,用戶和媒體能理解,即使運營商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只要坦然接受批評,用行動去改進,大家也是寬容的。而這種第一時間的互動是運營商的短板,要么反應遲緩,要么沒統(tǒng)一的權威解釋,以至于遇事兒后大家總是在猜測,形成了對運營商的不信任。
2016年,應該是運營商的公關之年,要用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用一種透明的方式,來和外界進行交流,讓彼此了解,成為伙伴,這既是對公眾、媒體負責,也是對百萬通信人所付出的辛勤努力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