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中國移動不愿意淪為“管道”的心,正讓其更加深度地陷入一個收費悖論中——收,對微信并無太大影響,且可能殺死那些小OTT公司,反而替微信清理了競爭對手;不收,微信越長越大,未來將搶走中移動的幾乎所有增值業(yè)務,無論是內(nèi)容類、廣告類、游戲、視頻還是微信都可以獨攬。而事實上,現(xiàn)在微信正在這么干。
OTT 是“Over The Top”的縮寫,即“過頂傳球”,是通信行業(yè)非常流行的一個詞匯,指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越過運營商發(fā)展基于開放互聯(lián)網(wǎng)的各種數(shù)據(jù)業(yè)務,如國外的谷歌、蘋果、Skype、Netflix,國內(nèi)的QQ、微信、網(wǎng)絡視頻以及各種移動應用商店里的應用都是OTT。不少OTT服務商直接面向用戶提供服務和計費,使運營商淪為單純的“傳輸管道”,根本無法觸及管道中傳輸?shù)木薮髢r值。
這兩年OTT崛起異常迅速。但OTT也同樣有他們的痛苦。
以一個名為“暢聊”的公司為例,雖然憑借獨特的炫酷短信、全屏動作、免費電話等功能,博得了追求時尚的青少年用戶的喜愛,上線三個月就達到了近100萬用戶,并順利拿到了第一輪融資,已經(jīng)算是發(fā)展迅速,但仍沒有盈利。這樣的小OTT公司比比皆是,他們不僅要負擔高昂的無線人員工資成本,與擁有海量用戶的大公司競爭,也要面對巨額推廣費——目前一款手機游戲或者一個應用,進入一個用戶手機的平均成本已經(jīng)高達5元人民幣。
事實上,這還不是他們困苦的全部。在中國,一款游戲即便花了5元錢買到了一個用戶下載,但是能留住這些用戶的概率也不高,一天的留存率能達到40%、七天的留存率能達到20%,就已經(jīng)算是很成功。
而如果中移動及其他運營商此時收費,這些尚未“挺”到盈利的小公司、小應用很可能因為成本的上漲而消失。
到了那個時候,中移動所要面對的,就只有像騰訊這樣的巨無霸。這樣的巨無霸存在的“好處”就是:三大運營商2月底召開了一次會議邀請騰訊來商量如何收費的事,而騰訊拒絕參加。
此外,如何收費其實才是中移動真正頭疼的事。大多數(shù)用戶已經(jīng)付了包月的流量套餐費,如果針對某個應用再收一次包月費顯然不合理,且如果使用微信的用戶要單獨支付流量費,那么將來別的應用發(fā)展壯大了,是否也要單獨疊加流量費?這樣一來,套餐失去意義。
而且僅向微信收費嗎?未來更大的流量應該會是手機視頻,如果到時候再向視頻APP收取套餐費外的流量費,即出現(xiàn)了“流量歧視”。
向騰訊收費?一者,騰訊目前尚未在微信上收費或賺錢;二者,中移動有什么理由去和騰訊分享收益?
有人把中移動想分成的計劃比喻成,一家供應水電煤的公司接入了一家飯館。這家飯館深受消費者歡迎,賺了很多錢。但現(xiàn)在水電煤公司認為這家飯館是用了自己的水電煤才賺了這么多錢,因此要求來劃分利益,要么讓客戶每桌吃飯都另外支付水電煤的錢,要么和這家飯館分成。
聽著有點荒謬,但運營商就是這個邏輯。讓每個客戶單交水電煤的錢顯然不靠譜。中移動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提高“水電煤”的價格。
他們是打算這么做,但是在競爭中的中移動又不敢向消費者抬高套餐價格,這樣會損失用戶——畢竟中移動的3G其實根本也沒有好好踏下心來做,這家公司在3G牌照發(fā)放之前就已經(jīng)在研發(fā)4G,準備一步到位。但聯(lián)通卻是著實憑借3G搶了不少中移動的高端用戶。
當然,中移動不是沒有掙扎過,曾大力扶持飛信及10多個應用基地——音樂、閱讀、游戲,這些中移動自己的OTT在與“微信”們的競爭中占盡先天優(yōu)勢——通過套餐推廣、免費短信、贈送彩信等等手段。
但顯然這已經(jīng)不是一個資源壟斷型的競爭環(huán)境,而是市場化。那么多“基地”現(xiàn)在看起來成功的并不多。一位業(yè)內(nèi)人士對飛信的沒落看得十分到位:你如何要一個中移動的外包團隊像我們對待自己親生兒子一樣對待飛信?這是一個企業(yè)的“基因”問題。
如果中移動的未來肯定不是飛信,那么就應該是那些與中移動可以進行利益分享的OTT產(chǎn)品。
對于中移動來講,沒有了自己的“親兒子”,就更應該扶持一些可以對抗微信的產(chǎn)品,或現(xiàn)在參股,與微信分一杯羹。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市場的手段才能對抗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