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手機出貨量的逐年攀升,手機投訴也相應增加。每年315,手機投訴居高不下,連續(xù)7年位居商品類投訴第一位。2015年,手機投訴達12.28萬件,同比增長9.7%,占商品類投訴的16.92%。
日前,由國家質檢總局主管的質量監(jiān)督型新聞期刊“中國質量萬里行”發(fā)布了2015年手機投訴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質量萬里行共收到手機相關投訴達到6229例,其中小米、華為位列第一和第二。
數據顯示,小米以1314例位居第一,占總投訴的21%。華為緊隨其后,1108的投訴案列占據17.7%的份額。在投訴排名前10的手機品牌中,洋品牌蘋果和三星也“不甘落后”,分別以964和887位列第三和第四。
在手機產品同質化愈發(fā)嚴重的今天,產品質量和服務成為手機廠商的核心競爭力。不過,從消費者反映情況來看,手機廠商在這方面做得遠遠不夠,所以才成為投訴和吐槽的重災區(qū)。
縱觀各類投訴案件,消費者主要列舉手機四大罪狀:質量、售后、安全和翻新。此外,產品過度營銷和涉嫌虛假宣傳也備受詬病。
質量方面,三星S5在低亮度或自動亮度下屏幕閃屏嚴重、樂視手機屏幕易碎等,成為消費者投訴的重點。當然,手機質量問題不能片面地怪罪于手機廠商,因為有兩種可能:一、手機廠商監(jiān)管不嚴,要么對上游供應商選擇不當,要么代工廠生產和質檢出現紕漏。要知道,為保險起見,手機廠商通常會選擇多家代工廠。
二、經銷商偷梁換柱。線下零售店已成為手機銷售的重要渠道,手機廠商無法對經銷商實施全程監(jiān)控,難免有個別經銷商以次品或水貨充數,以謀取暴利,這也解釋了翻新機在線下流通的原因,手機廠商只有對產業(yè)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嚴格把控才能確保正品。
售后方面,售后服務本來是樹立企業(yè)形象和增進消費者認同的大好時機,不過,多數手機廠商的表現差強人意,直到現在,消費者對手機故障鑒定、維修過程透明度、手機維修價格和維修時長仍有顧慮。
多數手機廠商的維修外包給第三方,外包機構的鑒定標準、服務質量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手機出現問題后通常選擇返廠維修,維修過程不透明,導致消費者對維修進度和維修是否到位一無所知,直接影響維修價格,甚至出現維修價格比手機價格更貴的荒唐現象。
據悉,手機因質量問題返廠維修周期通常在4—15個工作日,更長甚至需要1個月,維修周期的拉長給消費者正常使用帶來不小的麻煩。
事實上,隨著中國從功能機時代邁向智能機時代,部分三包規(guī)定(退貨、更換、維修)仍處于滯后狀態(tài),比如目前維修范圍只局限于手機本身,周邊配件和系統故障的維修缺乏明確的解釋說明。
安全方面,應用預裝和隱私泄密已成為全民公敵。手機廠商預裝應用少則5、6款,多則16款,其中不乏惡意應用,它們會獲取電話、短信、聯系人等權限,而這些權限恰恰是用戶需要保護的隱私,在用戶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將隱私調離手機。
除了第三方應用預裝,不可卸載的手機系統自帶應用也是泄露用戶隱私的罪魁禍首,音樂、視頻、相機、相冊等常用應用,第一次打開時,經測試60%以上的應用會彈出申請或提示權限,通常為聯網、定位等基本權限,不屬于合理請求。
翻新方面,假冒翻新主要出現在第三方電商平臺和線下零售店,翻新機的成本極低,個別經銷商受利益驅使,大肆向消費者兜售翻新機。當然,電商平臺也不能幸免,去年京東銷售蘋果翻新機引起軒然大波,日前央視曝光魅族天貓旗艦店出售的魅藍2電信定制版手機也是翻新機。
對于廣大消費者而言,最佳選擇是在正規(guī)渠道(線上官方旗艦店或線下指定的連鎖、加盟店),并盡量購買原廠的后續(xù)質保服務,一旦手機出現人為損壞,可以得到原廠的及時保修。